今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的1942年5月,我的革命伴侣钱筱璋奉党组织的调遣,进入延安电影团。我(张建珍)依照他生前的口述和有关资料,讲一讲革命根据地第一部完整电影纪录片《南泥湾》的诞生。
1938年秋天,党中央决定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隶属下建立“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简称“延安电影团”。这是党直接领导下的、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电影制片组织。电影团成立之初,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同志亲自领导,选派了曾经参加过宁都起义的长征干部李肃为指导员,袁牧之负责艺术创作。全团共六个人:李肃、袁牧之、吴印咸、徐肖冰、叶苍林、魏起。其中懂得电影业务的只有三个人。当时抗日战争还处在严重困难的防御阶段,根据地的人力物力非常困难,电影事业要大搞是不可能的,只能实事求是、因陋就简地逐步做起来。所以党中央同意袁牧之的方案,先把新闻纪录片的拍摄工作搞起来,这也是当时宣传上最需要的。
1941年皖南事变后,党组织派我由重庆赴延安。我们一行30余人拿着董老的介绍信,转道西安乘坐军用卡车,跋山涉水,在龙飞虎的带领下,6月下旬到延安。1942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原有的总政治部电影团整建制划归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简称“联政宣传部”。这时的宣传部长萧向荣根据工作需要决定扩大原有电影团的组织机构,设立摄影队和放映队。同月,一纸调令将我调进了延安电影团,担任电影团的秘书。我于是参加了1942年夏天开始摄制的大型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这是延安电影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第一次按照毛泽东《讲话》精神,实践党的“二为”文艺方针创作的影片;也是电影团在延安摄制完成并普遍放映的唯一一部影片。在当时的困难情况下,能把它摄制成功,确实是近乎奇迹。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实行停发经费和重兵封锁。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号召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粉碎敌人的阴谋,渡过难关。驻守边区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长的带领下,积极响应号召,开赴边区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地区进行屯垦生产。他们披荆斩棘,艰苦卓绝,把沉睡多年的荒山僻野,开发成兴旺垦区,使满目荒凉的黄土高原,变成美丽富饶的陕北江南。他们不仅在这里开垦农业,发展畜牧业,同时还兴建各种手工业,发展商业和运输等等,创造了部队穿衣、吃饭、日用品完全自给的奇迹。三五九旅的这一创举,具有重要意义,对推动边区军民迅速发展生产运动,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电影团认识到宣传这一事例的重要性,决定如实地把它拍成一部纪录影片。影片是由吴印咸主持拍摄的,徐肖冰协助。吴印咸在影片拍摄前不久,刚刚参加过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
拍摄这部影片遇到的困难真是太多了。最严重的困难就是没有电影底片。当时电影团仅有几千英尺过期的16mm柯达正片,能把正片当底片代用吗?从胶片的性能来说是绝对不能的,但是当时舍此没有别的出路,只能是被“逼上梁山”走这条路了。吴印咸和徐肖冰运用自己丰富的摄影经验,摸索出这批正片感光的特性,在摄影技术上狠下工夫,尽可能减少正片代用在性能上的缺陷,力求把正片用好,争取达到尽可能好的摄影效果。实践表明,影片拍出的效果,虽然人物肤色及质感上有些失真,画面反差较大,层次少、出不来底片那样的丰富色调,但是比预料的效果要好多了。其次的大困难是影片的后期制作。它是用原始的方法加工制作出来的。周从初同志在冲洗胶片和印制样片工作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影片的洗印制作,在缺乏现代水电条件的延安也是一大困难,只能从延河里挑水洗片,以小摄影机印片,用简陋的工具、原始的方法进行制片加工。拍成的几千英尺胶片,要分切成20英尺长的小段,一段一段地分开显影冲洗,并要保持洗出的每段胶片的色调浓淡一致。一共有上百个小段,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心。印片是用摄影机代替印片机,把洗出的底片和未曝光的正片合在一起,通过镜头在日光下曝光,这样印出样片来。剪接也很不容易,16mm影片的画幅很小,没有编辑机,连一块放大镜也没有,只能用一面镜子,把阳光反射到影片上,透视画面的内容进行选择镜头,确定影片的剪接点。因此,要准确看清每个画面的内容和人的细微动作,是要煞费眼力的。电影团没有录音设备,影片配不上声音,我们又不甘心放映哑巴电影,席珍等同志又开动脑筋,想办法从部队电讯部门借来扩音器和手摇马达,从鲁艺音乐系借来留声机,并请他们帮助选配了适合画面效果的音乐唱片。放映时在现场用手摇小马达带动扩音器,用留声机放音乐唱片,用小喇叭当话筒播送音乐和解说词,放映时配合得十分和谐。这种土法“有声电影”放映出的效果与真的有声影片不相上下。
影片是由我编辑的,解说词也是我执笔写的。我是在吴印咸拍摄意图的基础上进行编辑的。他们拍摄的素材很丰富,生动感人。我在编辑之前,先学习了党有关大生产运动的文件,研究了他们拍摄的全部素材,考虑了影片的编辑构思。把这些分散的素材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使其条理分明,主题思想尽可能达到鲜明,并运用一定的表现形式。影片经过编辑,内容结构大致是这样的:(一)荒凉的南泥湾,部队在荆棘丛中进军,战士们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在荒山野岭上开垦、播种;(二)发展各种副业生产种植菜蔬,繁殖牲畜;(三)农闲人不闲,战士们开挖窑洞,建筑房舍,修桥筑路,便利交通运输,改变着荒凉的自然面貌;(四)发展手工业生产,建设工厂作坊,烧炭造纸,纺纱织布;制作服装,活跃经济;(五)丰收的黄金季节,各种作物果实累累,丰产丰收,一片喜人景象,如诗如画;(六)荒芜的南泥湾变成了美丽富饶的陕北江南;战士们丰衣足食,积极学文练武,提高自己的战斗力,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
在影片拍完后,应吴印咸的要求,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影片挥笔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
影片在摄影上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许多场面虽然都是表现繁重的艰苦劳动,但却拍得富于诗情画意。所拍的镜头大多内容精炼,概括性强,选择的形象富有表现力,在画面构图上相当精致考究,整部影片在抒情的格调下洋溢着浓厚的田园气息,如部队向荒野进军垦荒、放牧、秋收、练兵等场景,不但能给人以精神鼓舞的力量,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1943年1月27日,延安《解放日报》报道了这部影片制成放映的消息,引起边区各界的关注。重庆《新华日报》也及时转载了,在国统区也产生了影响。影片首先在中央直属机关放映。党中央领导同志都以极大的兴趣观看了这部影片,对它倍加赞扬,认为终于看到了“我们自己摄制的影片了”。我记得,在中央大礼堂放映的那个晚上,影片放映后,观众都散场了,可是周恩来同志没有走,他来到银幕后面,看看我们是怎样配音的,亲切地向我们问好,并热情地赞扬我们的土法“有声电影”。
(摘自《百年潮》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