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内访谈
子女应多担责
40多岁的黄玉玲代表长期在社区工作。“我们居民区共有60岁以上的老人1400多名,占29.1%。我们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老人。”黄玉玲说,静安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体系。如她所在的静安寺街道,助餐点、日托所、老年大学都有,新建的乐龄家园内,有居家养老中心,还有洗衣、助浴、理发、家政中介等。
黄玉玲感到,目前有两个矛盾比较突出:一是养老设施不均衡。现在养老院建了不少,但中心城区比较少,老人要进去很难;郊区建了不少养老院,但老人觉得那里太远,不方便,所以不愿意去;日托所不够多,老人需排队等候“入托”。二是有的子女把照顾老人的责任都推到了居委会。“现在独居老人特别多,有的是孤老,更多的是子女不住在一起的空巢老人。”现在的为老服务,政府、居民要求都很高,为此,他们对14名年老体弱的孤老一对一结对关心,但有子女的空巢老人有几百名,全靠居委干部怎么行?
为此,黄玉玲建议,在中心城区把一些闲置房或旧厂房改造成养老院。她也希望社会能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促使子女尽到责任。
会外走访
日托所还嫌少
“大妹妹,我来了!”今天8时30分,78岁的李阿婆在女儿搀扶下,到长乐路上的静安寺街道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托老所)报到。当她见到等候在门口的工作人员严阿姨时,立即上前拉起了对方的手。与此同时,一辆面包车停在托老所门口,五六位老人怀揣着水杯,拎着布袋,依次下车,走进活动室,和先到的老姐妹们亲热地打招呼。接下来的安排是读报、做操、学习手工编织,老人们充实而快乐的一天开始了……
托老所一楼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兼作就餐室,二楼有3间休息室,摆放着20多张折叠式的沙发床,供老人午休,健身室和阅览室与楼上的“阳光之家”合用。除了餐费,每位老人每月要交150元管理费。“和养老院相比,这里的费用低很多,而且服务很完善。”负责人方佩儿说,自2009年10月开业以来,托老所已经陆续接收了25位老人,超过原定的20人额度,老人平均年龄82岁。
按理说,托老所主要面向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而失能、失智,需要一对一照顾的老人则要去养老院。但家属和老人往往更偏爱托老所灵活的养老方式和相对低廉的价格,不愿离开。去年年底,静安寺街道在愚谷村开设了第二间托老所,再增加20个床位。其中10个床位专门安置一些只能半自理,但又请不起全天候保姆的老人。
81岁的廉阿婆告诉记者,如果现在再让她回去和小辈同住,她要“考虑考虑”了:“只要他们平时有空来看看我,多打打电话,就行了。”廉阿姨的想法很有代表性,托老所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沟通氛围,老人们对它的依赖越来越大。有些老人“一到长假就害怕”,因此希望托老所双休日和国定假期也能开放。然而,对于这样一个由政府购买服务的非盈利机构,365天天天开门,意味着要再增加将近三分之一的工作量,人员成本、服务成本都要相应增加,显然需要投入更多。
本报记者 邵宁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