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就背诵过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打那时起,就一直对“夜光杯”充满好奇。只知道有“夜明珠”,难道“夜光杯”也是夜里会发光的杯子吗?
后来读了点书,知道“夜光杯”之名源于西周。周穆王当政时,西域有一产玉小国,为求庇护就向周穆王进贡和田玉。第一年送,穆王悦;第二年再送,穆王漠然;第三年送什么呢?因穆王善酒,于是小国就挑选上等和田白玉,让一流工匠精雕细琢了喝酒的玉樽。明月之夜,白玉映照,晃动斟满酒的玉樽,波光粼粼,煞是好看,穆王乃大悦。汉代东方朔在《海内十洲记》中称:“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此即“夜光常满杯”。
十余年前去甘肃敦煌游,见得商店里有售一种酒泉“夜光杯”的。甘肃自古就有“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之说。此杯采酒泉西南面祁连山四千米雪线以上的“墨玉之精”,用纯手工,经三十几道工序雕琢而成。这种杯子纹饰天然,薄如蝉翼,内外平滑,玉质透明鲜亮,也会呈现“琼浆玉中月色波光”之妙趣。
酒泉“夜光杯”是唐人一首边塞诗无意成就的,从资料可查已有近五百年的生产历史。明末清初最鼎盛,时有玉作坊十几家。日后渐衰,到民国时仅剩三家。建国初期,对玉作坊进行公私合营,成立酒泉夜光杯厂,逐步恢复生产。1957年当地一玉雕老艺人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老艺人代表大会,代表酒泉人民向毛主席敬献了一对“夜光杯”。2006年6月,酒泉“夜光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有传统和仿古两大类,几十种款式,不仅有墨玉做的,还新增有碧玉、黄玉和白玉的,其墨如漆、碧如翠、黄如栗、白如脂,异常美丽。经测定玉石中含有一些稀有元素,用作水器和酒具,对高血压、贫血有辅助疗效。酒泉“夜光杯”现已成为甘肃开发旅游产业的“老字号”拳头产品。
去年夏天,到本市青浦一藏家处鉴赏玉器。百余平方米的展厅里摆满了从史前文化期到明清时期的各种古玉器,其中有几件东西还是可圈可点的。临了,主人有点神秘地关闭灯光,只见有件玉器在黑暗中闪着淡淡的绿光。主人不无得意地告知:这就是“夜光杯”。开得灯来细察:此杯呈黄绿色,高约十五六厘米,雕工虽一般,却是件大开门的汉代云纹高足杯。汉玉中确有用发光萤石琢磨成的小器物,而做成高足杯的少见。此类发光的萤石在我国广东、湖南等地均有发现。因其玉质较粗,润度不好,且这种萤光是否有害尚不得而知,故真正古玉玩家少有问津。欣喜的是终于见到儿时猜想中的“夜光杯”了。
对王翰的《凉州词》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是临阵前夕的一次军宴,读出悲境;有人认为是大捷凯旋后的一次畅饮,读出豪情。其实任何的理解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只名传千古的“夜光杯”。“夜光杯”是和田白玉的,是酒泉墨玉的,是发光萤石的,或许还有其他说法和想象的。其实任何材质也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对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玉石情结的探索和传承。
请举起我们心中的“夜光杯”,斟满生活的美酒,为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干杯!为《夜光杯》副刊六六大顺,更出风采干杯!【注:1946年5月上海新民报(晚刊)创刊,副刊《夜光杯》随之诞生,至今正好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