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世界人口越来越多,耕种面积越来越少,不能不提出这样的问题:未来吃什么?未来食物从何而来?
近年流传一个新概念———垂直农业(或垂直农庄),有专家扬言,至2050年,世界的垂直农业可养活100亿人口。垂直农业其实就是“摩天楼农业”,这是营养科学家和生态学家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专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斯波米尔从1999年开始就在研究城市农业的方案,他估计,一幢30层的垂直农庄可养活5万人。垂直农业采用循环系统,水、能源和土地的用量都很省,单位面积的产量均高于“水平农业”,如草莓的生产率是水平农业的30倍。垂直农业的生产不受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能源来自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完全符合节能减排的标准。
吃素固然很好,但是人体还需要其他营养,尤其是蛋白质。联合国粮农组织非常看好昆虫,理由是昆虫富含人体必需的重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并列出了一个亚太地区可食昆虫的排行榜,中国的虫膳因此很受推崇。从营养生理学看,推广虫膳很有意义,特别是昆虫的幼虫,它们是蛋白质的杰出供应者。100克夜蛾幼虫能产生300多千卡热量,含45克蛋白质,脂肪含量仅10克。专家们很清楚,让西方人接受原始状态的炸蚱蜢是有难度的,因此必须研发新的加工工艺。也许可以将昆虫制成粉剂,然后压制成块状物,再烹饪成佳肴。昆虫有个好处:易于大量培养。想吃肉就得养猪、养牛、养羊,这是传统的观念。鉴于今后有可能继续人口膨胀、土地缺失、环境污染,吃肉也要另辟蹊径。为此,人们正在探索新的途径,通过牛、猪、火鸡的干细胞或肌肉细胞在“生物反应堆”中长出肉来。根据目前的工艺和技术水平,得到的产品仅仅是碎肉,可以用来制作香肠和煎肉饼。预计再过10至15年,整块的肉有望上市。
据统计,人类每年要从海洋捕捞8000万吨鱼,这一数字十分不利于保持海洋鱼的存量。因此必须通过水产养殖补充人们对鱼的需求,然而问题没这么简单:养殖场的鱼是通过吃小鱼长大的,但它们不拒绝用鱼粉做成的食料;换言之,我们必须投入很多小鱼,才能吃到大鱼。于是,“如何把鱼改造成素食者”成了一个重要课题。试验证明,在一种植物性蛋白质含量占75%的鱼粉中添加氨基酸,这样的鱼食能被鱼儿接受,鱼的味道、产量和营养物质的含量基本上不会改变,唯一的缺点是不含对人的健康十分有利的鱼油。于是人们在鱼饲料中又添加棕榈油、亚麻油和菜籽油的混合物。在鱼离开饲养池以前,让它们享受一次为期14周的、含有鱼油的特殊“疗养”。这些鱼于是拥有了脂肪酸。
按照中国人的治家格言,过日子应未雨绸缪,城市农业和未来食物并非闲得无聊而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