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青浦、松江、奉贤、金山等郊县中,流传着一种颇有特色的民间山歌形式——田山歌。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可知,至迟在公元16-17世纪的明代时期,上海地区民间传唱田山歌的风气已经十分盛行。如在明代冯梦龙辑录的吴地民歌集《山歌》中,收有吴歌356首,其词格曲调与现今上海地区流传的田山歌基本一致。在明代崇祯版《青浦县志》民国修的《续志·杂记》中,更明确记载了当时青浦“唱田山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的事实。明代时期,松江一带的田山歌也已十分盛行,如《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曲类》,收录了多首松江一带的田山歌。
我与上海田山歌的情缘,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为撰写田山歌的论文,我几乎走遍了上海郊区及其周边的江浙一带,拜访了诸多的歌手与当地的文化工作者。记得有一次我在常熟文化馆采访了一位在音乐方面颇有研究的地方工作者,他告诉我说田山歌作为一种生成传播于水稻田中的民歌样式,在音乐声腔上主要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特别高亢,有时甚至会用假嗓演唱,其二是略带悲怆,听起来颇有哀怨之感。这与我以前理解的民歌大多是欢快热闹的风格几乎大相径庭。说到田山歌的声腔,上海青浦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青浦一带巡查,正值黄梅季节,田间农民莳秧之时,沃野飘歌,不绝于耳。于是乾隆皇帝就问身边大臣这些农民在干什么。久居北京的臣子哪里知道这是农民为了消除疲劳在唱田山歌,于是就回答说农民在哭泣。由于用吴侬软语吟唱的田山歌音调高亢,旋律起伏较大,经常出现八度的大跳进行,其他如三、五度的跳进也经常出现,而且多为散板散唱,因此形成较多的拖腔,听起来的确很像在呜咽啼哭。
在上海乃至江南地区的田山歌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一种叫做“大山歌”的演唱形式。所谓“大山歌”,主要是当地农民们在夏天耘稻、耥稻时为了缓解暑热,宣泄情绪而演唱的一种田歌形式,演唱时由7-8个人组成一个山歌班,其中一人担任领唱,其他几人轮流接唱,又称“吆卖山歌”、“响山歌”、“喊山歌”等等。其演唱过程主要由头歌、前卖、前嘹、发长声、赶老鸦、后卖、后嘹、歇声等部分组成。大山歌演唱时一唱众和,高亢悠扬,可达数里之外。现在听来,这种由几个人配合组成的大山歌演唱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多声部合唱队,充满了一种群体合作的情趣。
如今,上海田山歌已被作为吴歌的扩展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文化部门又将田山歌的保护与文化开发结合起来,使古老艺术融入现代文化生活,焕发新光彩。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