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在演歌剧,台下观众是听歌还是看剧?这牵涉到歌剧的本质、起源和发展理念。
西方戏剧艺术诞生于古希腊。在随后的上千年里,西方戏剧发展一直过于依赖语言。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潮回归古希腊,当时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出现了一个由不同艺术家组成的小圈子,热门话题之一便是如何复兴古希腊的戏剧表演。
古希腊的戏剧表演者道白时有乐器伴奏,或加入合唱团。戏剧脚本采用韵文写作,演员的道白具有抑扬顿挫的艺术美感,和音乐伴奏相得益彰。戏剧与其是说出来的,不如说是唱出来的。于是这些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提议,如果将戏剧“唱”出来,岂不是复兴了古希腊的戏剧传统?
这个想法很快便付诸实施。当时,谁也没听过古希腊人如何演唱戏剧,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只能采用意大利语。1597年,诗人奥塔维奥·瑞努奇尼根据古希腊戏剧模式,将古希腊神话《达芙妮》写成意大利语脚本,其中有独白、对话、合唱。作曲家雅克布·佩里写了伴奏音乐。当然,语言仍占据着主要的角色,音乐的成分很弱。对于这种混杂的艺术形式,意大利人用“Opera in Musica”来称呼它,即“有音乐的作品”。这便是歌剧(Opera)的来源。
在歌剧诞生之初,歌剧首先是戏剧艺术,然后才是歌唱艺术。
由于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极其适合唱歌,于是戏剧独白逐渐变成了独唱,对白变成了重唱,“宣叙调”重在叙述,“咏叹调”重在抒情……渐渐,人们对“听歌”的兴趣超过“看剧”,歌剧逐渐以“歌”为主。有的作曲家根据歌手的特点写歌,有的歌手在演唱中随便加花腔,以博得观众喝彩,歌剧中的戏剧成分不断减弱。当一位歌唱家用眼花缭乱的技巧唱完一首咏叹调后,作曲家罗西尼无奈地说:“这首歌到底是我写的,还是她写的?”
威尔第对“听歌”重于“看戏”的倾向进行了修正,他的歌剧脚本质量很高,音乐完全为塑造人物和发展剧情服务。瓦格纳则更进一步,他将自己的作品称为“乐剧”而非“歌剧”,让“音乐”和“戏剧”更为有机地结合起来。瓦格纳的歌剧不再区分“咏叹调”与“宣叙调”,取而代之的是绵延不绝的音乐,人声就是一种能唱歌词的乐器而已。
歌词依赖语言。当亨德尔把意大利语歌剧搬到伦敦上演时,英国的绅士们非常恼怒,他们花大价钱听的居然是外语?有钱的听众带一个翻译,进行同声传译,大部分观众只能手捧英、意语对照的剧本来听。这样一来,台上演员的表演和精美的布景被忽略,而观众席的灯光必须亮着以便观众看剧本。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舞台上,瓦格纳坚持要求关灯。当托斯卡尼尼在斯卡拉歌剧院第一次指挥瓦格纳的德语歌剧时,关灯的行为激怒了意大利观众:剧场黑乎乎的,谁知道演员唱的德语是什么意思?
将原文歌剧翻译成当地语言来唱,麻烦并不少。首先是发音方法不同。很多语言的单词是辅音结尾,用来唱歌剧的难度不小;其次是音乐与歌词的匹配问题。原作中歌词发音的抑扬顿挫符合音乐韵律,而翻译过来的歌词则无法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于是作曲家们开始用本国语言来创作歌剧。首先是法语国家,然后是德语国家,后来俄语、捷克语、英语、西班牙语的歌剧陆续出台,再以后汉语歌剧也登上舞台。
当代歌剧院装备了多语言字幕机,现代观众不再为语言问题烦恼,可以“听”“看”兼得。能听懂原文歌词,领略到语言和音乐的美妙配合,是欣赏歌剧的一大妙处。而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戏剧故事,演员的表演、服饰,甚至舞台布景和灯光也都是歌剧艺术的组成部分。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听歌还是看剧,取决于观众自己的口味、需求和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