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声道唱片时代,奥地利大提琴家艾曼纽·费尔曼是无与伦比的技巧天才,是罕有的几位深谙“克制”之妙的大师之一。
费尔曼的“传说”很多,比如9岁就开独奏音乐会,16岁就成为科隆的大提琴教授,比他的大多数学生都要年轻等等。他留下的录音虽不多,却足以青史留名。其中在Pearl公司的录音是我最欣赏的,比如那张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有着咖啡般的浓郁醇香,千古独步。后录者虽众,韵味绝非费尔曼的对手。费尔曼乐于在现场与观众互动,拒绝频繁录音,因此他的唱片多散布在许多厂牌。可惜年代久远,今天的设备已无法逼真还原他那挺拔清秀的琴音了。
平心而论,费尔曼其实不是一位完全靠音色傲人的大提琴家。最明显的一点是他对揉弦非常克制,丝毫不敢滥情。费尔曼不屑在这方面逞强,因为论技术,他应该已在同时代的卡萨尔斯之上。可以听得出他冷静、刻板、严格遵循节奏,绝不越雷池一步,把那位极尽渲染之事的杜普蕾放在一边,真可谓云泥之别了。费尔曼所录制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会把听惯“醉生梦死”类型演绎的朋友唬得一愣一愣——这几近不是浪漫主义乐派,而像逗小孩子玩儿!
看看他的其他录音:RCA公司“费尔曼的艺术”唱片专辑中,他展现了对于高难度改编作品的举重若轻,贝多芬笔下长长的变奏曲被他处理得趣味横生;Biddulph厂牌下,他和海菲茨、普利姆洛斯的三重奏则更多体现了灵动和巧劲,手指反应速度之快让人咋舌;《1939年在Victor公司的录音》专辑则像是一杯回味悠长的马爹利酒,门德尔松的大提琴奏鸣曲虽然节奏较慢,但在他的弓子下,更多显示出一种平静与放松。我这么归纳:再煽情、再炫技的曲目到了费尔曼的弓下也都变得平实流畅,他略显老派的速度和节奏好像不属于我们这个爱好夸张和追求美妙的时代。但我想,是不是他因此更需要被我们珍视呢?毕竟,这是一个关于“克制”两字的传奇。
费尔曼留下的影像资料也不多,网络上还能找到一段他演奏大卫·波佩尔(David Popper)纺织歌的录像,我们可以将他和大提琴家亚诺斯·斯塔克对这同一曲目进行比较,费尔曼的清晰颗粒感完全不在斯塔克之下,我们可以注意到,他的左手弹性、放松,显示出超乎寻常的柔软,简直属于女性,而无名指仿佛比中指还要长。值得一提的是,不常录制巴赫的他还在一次音乐会现场录音中留下了巴赫第三无伴奏组曲的萨拉班德舞曲,依然是那么的中规中矩,不爱卖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