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知深海奥秘,开展科学研究,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天生”就被赋予这样的使命——它们不是探险工具而是科研平台。在“蛟龙号”之前,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已拥有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但它们的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过6500米,经常下潜深度也不过5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00米级,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应用于世界上99.8%的海域。
海底世界不似海面那样浪涛汹涌,那里很沉静;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片荒凉沙漠,而是不时可见星星点点的发光生命体。“有点像沙滩上散落着许多块状物,也有发光的生物,如透明的海参,但称不上生机盎然,它们好比鹅卵石边的几株水草。”主驾叶聪在水声电话中如是描绘他眼中的深海。
“蛟龙号”在此次7000米级海试的前三次下潜中,已通过机械手成功取得多份水样、泥样和生物样本,其中就包括貌似石块的铁锰结核物,周身透明、腔内可见管状物的海参。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刘诚刚介绍,除铁锰以外,该结核物中还含有其他金属元素,其形成可能和远古时代的火山有关;深海海参目前已被封存,待进一步DNA分析,它很有可能是个全新物种——在3000米级和5000米级海试中,“蛟龙号”也曾经获得透明海参样本,但和这一次的明显不同。毫无疑问,随着探海深度的不断增加,“蛟龙号”将带回更多海底世界的讯息,揭开更多未知生命活动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