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未知数的深海,“蛟龙号”的“驾驶员”们为什么能理智、冷静、利落地完成各项操作,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潜航员们长期以来接受了一系列生理、心理、体能训练和测评。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参与潜航员心理训练的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汪国琴副教授。
好奇心大于本能担心
自2007年至今,从职业认同度培养、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到应激训练等内容,潜航员经历了循序渐进的系统训练。
汪国琴告诉记者,人都是有内驱力的,即人类产生一定行为、克服外在阻碍的内部力量。人在面对未知事物时难免产生一定的畏惧感,就需要内驱力来抗衡。潜航员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冒险精神和使命感。日常训练需要激发、强化潜航员的内驱力。“人对未知事物自然会有本能的担心,但潜航员有更多的使命感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迅速平复应激反应
“蛟龙号”的潜航员除了要克服环境差异带来的不适,还必须完成一系列的作业任务。
“当一辆车从身边飞速驶过,通常人都会被吓一跳,出现心慌、出汗甚至腿软的情况。”汪国琴解释说,“遇到突发状况,潜航员需迅速平复自己的应激反应,并作出快速应对。”平时,潜航员们通过应激模拟训练等方式,感受和体验危机状况下的生理、心理反应,并通过呼吸、想象等方法和技巧应对。
安全感源自团队信任
汪国琴强调,潜航员的心理训练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训练相融合。对危机预案,培训团队也作了充分准备,同时还有实验母船、巡逻船等保障潜器安全,潜航员和其他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增加了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
今年4月下旬,就在“蛟龙号”奔赴马里亚纳海沟区域前夕,课题组对潜航员在下潜过程中连续操作5-8小时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功能进行了系统测试。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潜航员的本体感觉变化并不明显。不过,3名潜航员的工作环境相对局促,潜器内的温度也在降低,长期工作而不能自如舒展身体,在这种情形下,大量的作业任务带来的劳动强度是巨大考验。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