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小差异越大
《指南》既不是筛查孩子优劣的“标尺”,也不是统一训练的“清单”,更不该成为评价孩子成长的“硬指标”。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教师和家长在运用《指南》时要特别注意:《指南》的各项指标和量化要求,只是一个参照,而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事实上,幼儿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指南》中说,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这就应当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而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同时,老师和家长还应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让儿童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严禁“拔苗助长”。
重在规范小学招生
《指南》指明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为正本清源,防止和克服 “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然而,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也坦承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小学择校现象和入学考试问题屡禁不止,一定会影响到《指南》的实施和贯彻落实,最终牺牲的还是幼儿的童年快乐和身心健康。
对此,上海浦东新区海桐小学校长孔宇玮说,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的学科内容并不是件很难的事,但管得住幼儿园却管不了家长在家里自己教孩子,或把孩子送进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提前学认字、学算术、学英语。虽然小学一年级是从零开始教起,教拼音也教识数,但家长的超前教育,的确不是教育行政部门能禁止得了的。
有专家表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规范小学的招生程序,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