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份全国适用的标准前,都市里的上海孩子,哪些方面略有优势,哪些地方仍有不足?
运动能力需加强
《指南》为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分别设立了“力量和耐力”目标,其中5至6岁,也就是大班的孩子必须“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能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能快跑25米左右;能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途中可适当停歇)。”
城市里的孩子,走出幼儿园,玩耍的空间和时间都有限,能否完全达标?从教30余年的大宁国际幼儿园园长管玉凤觉得,每个孩子的先天身体条件和成长环境不同,严苛地用数字来衡量他的各方面发展水平,并非明智之举。她认为,家长和老师不宜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孩子,而应该关注,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了多少,发展了多少,找到每个孩子不同的成长密码。
不过,她直言,相比以前的孩子,如今的孩子们在运动方面的能力的确在退步。幼儿园的平衡木降低了高度,而且得分成几种高度,以便让胆小的孩子也能勇敢地踏上去,即便如此,很多孩子还需要老师拉一把,扶一扶。很多小班的孩子读了几个月,仍由家长抱进幼儿园。
“现在的孩子好像特别不经‘撞’,两个孩子轻微的碰撞都可能造成伤害。也有孩子走楼梯摇摇晃晃,很容易摔跤。”管玉凤说,小班开学第一个月,让孩子学正确走路姿势和有序上下楼,成了老师们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增强孩子体力,并提高父母对幼儿体锻的重视程度,幼儿园在春秋游时,也将爬山、亲子运动会等有趣的环节纳入其中。
记者留意到,《指南》中同样提出开展丰富多样的运动,除了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更是“鼓励幼儿坚持下来,不怕累”,强调,“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
“情商”高了善于沟通
“3-4岁,与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4-5岁,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5-6岁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更应该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如在别人难过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示安慰。”
对于《指南》给出的人际交往要求,管玉凤觉得,这是上海孩子的长处所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提高,给孩子创造的出游、交际机会增多,也让如今的孩子显得日益落落大方。就拿家长和老师们最头痛的入园“分离焦虑”来说,以往小班入园,幼儿园从老师到教工几乎得全体出动,才能搞定这群哇哇乱哭的小娃娃,有些孩子得哭上整整一个月,才能适应独立成长的新生活;近年来,老师们明显发现,“小哭包”数量明显少了,不出一星期,绝大部分都能挂着笑容来上课。
“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情愿意和大家分享”……孩子如何做到这些?很简单,爸爸妈妈是他最好的榜样,身教的力量,比任何早教班都重要。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