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尾山宏的回答令节目组感到意外
当节目组和尾山宏联系,请他到中国来领奖的时候,老先生很惊讶,觉得这奖特别大,虽然有压力,但是老先生却很高兴,说:“我做这事,其实不只是为了中国人,最终是为日本人。若日本人不好好反省这错误,日本民族就无法向前走。我还是爱我国家,爱我民族的。”
尾山宏认为,作为中国战争受害者来说,提出索赔诉讼,这是他们个人的权利;从日本的角度来说,诉讼的意义,在于使国家明确自己的侵略。
尾山宏的回答令节目组感到意外,大家都被他心灵的宽广与强大震撼了。尾山宏老先生最后出现在颁奖现场时,掌声雷动,一些观众在仪式结束后,专程到休息室向尾山宏鞠躬致意。而原来曾反对尾山宏入选的制片人们,在看了节目后,也都改变了认识。
尾山宏的当选,事实上并没出现节目组担心的情形。宽厚的中国人再一次展现了大国国民的气度与胸襟。尾山宏先生是第一个进《感动中国》的外国人,又是一个日本人,这对《感动中国》来说,是个重大突破,让《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打破了国别和地域限制,更重要的是,让这个节目的价值观突破了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局限,升华到人类正义的高度。
其实通过尾山宏这个人物,节目组想让中国人也看到这样一种崇高的心灵,也受到教育,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虽然在日本政府高层,官员参拜靖国神社,但是在民间,也有像尾山宏这样的人,为公平与正义不懈努力。并且,尾山宏也不是孤军奋战,在他带领下的“中国人战争受害者要求索赔日本律师团”,今天已经有了三百多位志愿者律师,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他们不仅不收取任何费用,还经常资助受害人赴日的费用,有的律师还因为长期投入此项事业过着极为拮据贫困的生活。
尾山宏和律师团志愿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善良与正义的希望。法律手段是为中国受害者伸张正义的途径,但诉讼的意义却绝非仅为受害者争取到赔偿。用尾山宏的观点来说,诉讼是对整个日本民族的历史教育,而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出对人、人性和人的权利的关怀,则令“这些诉讼的意义贡献于全人类,也贡献于人类的未来”。
尾山宏之后,外国人开始进入《感动中国》的视野。2006年,节目组主动向一位扎根广西山村、从事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德国教师抛出橄榄枝,却遇到了一次礼貌的拒绝,这是《感动中国》的第一次碰壁……
《感动中国》是一项媒体公益评奖,不需要报名,也无从争取,虽没有奖金,不能给入选者带来实际利益,但这种道德层面和精神高度上的认可,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很少有人拒绝《感动中国》,但在2006年,偏偏有一位德国人,他拒绝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他叫卢安克。2003年以后,他的故事开始在媒体上小范围地流传,热度并不高,但让人充满了好奇。各种各样的说法,让人觉得奇怪,搞不清这个德国人到底在干什么。
从2012年的维度看,似乎更清晰一些。简单地说,卢安克是个教育研究爱好者。从1997年来到中国,就选择在广西河池地区的大山深处从事教育工作。
媒体一般会说,这是一个支教者,但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我们说支教,是指志愿支援教育。但卢安克不是老师,没有教师资格,甚至几次被当地政府驱逐、罚款。可是他仍然想各种办法留下来,他借用外国人身份,给自己设立一个文化事业办事处,用这个办事处的名义派自己到深山里去,这样就规避当地对外国人的管理规定。
可以肯定地说,他是个纯粹的人,真实的人。他生活俭朴,甚至到了拮据的程度。他从不强调自己对中国的感情,他热爱孩子,但绝对不是那种饱含深情让人流泪的热爱。他的热情在于教育,他希望用一种自己的方式,用最原始的人际接触的方式来探究教育的秘密。
他每周去一趟县城,到外地永远是硬座火车。平时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不赌博、不恋爱。
他没有钱,不收捐款,只向村民索取一点米作为教育的报酬。他不是隐居,也没有宗教背景,不想改变社会现实,他关注的只是教育: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