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辟谣反而让谣言有了登堂入室、大行其道的机会——最近天热得出奇,就催生了这么一桩出奇的阴差阳错。
在网上吐槽一下骄阳似火是时下流行之事,其中有个“千年一遇的高温”的说法,被自嘲自怜的上班族频频引以为据,以叹息出行艰难、食不下咽。其实,撒娇抱怨一下周边环境,甚至夸大几分,也是人之常情。是,人类用温度计或其他仪器来观测记录气候变化的最长历史只有170多年,“千年一遇”这种说法,当然是子虚乌有。只不过,当有些气象科普者正襟危坐,想要驳斥这无稽之谈时,却硬生生牵扯出了谣言连环套。
7月31日,一个名叫“中国气象爱好者”的民间组织,通过微博公开批评某报,指责其记者“为了吸引眼球”而“栽赃造谣”:“我们从来没说过什么‘上海要上50℃’的说法,也从没提到过‘千年一遇’‘2000年一遇’的说法”。
记者当然不认这个账,在微博中反指对方才是“造谣”、“人身攻击”。的确,那两篇报道——《两“副高”会带来50℃?市气象局:无此说法》、《39℃上下,是8月初常态》,从标题看就已经是正宗的辟谣消息,正文也是先引述再否定:“网上有这样一个传言:‘江南的酷热还将持续。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是,高温元凶——太平洋副高将和阿拉伯副高合并,横贯整个中国。阿拉伯副高下面是什么温度?接近50℃。两大副高合并的8月初,上海浙江等地的高温有望再创新纪录,浙江43.2℃的全省纪录或许也将被超越。’对此,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傅易表示,没有这个说法”;“对于网络上的‘2000年一遇高温’及‘即将达到43℃—45℃’等传言,气象专家驳斥毫无根据”。
不过,在@中国气象爱好者看来,这恰恰是记者“到现在也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首先是那个“两‘副高’会带来50℃?”的标题,就算加了个问号,也难逃“耸人听闻”之嫌,文中更是将“阿拉伯高压会在伊朗等吸引热量多的沙漠地区造成50℃”的情况,简略概括成了“上海要上50℃”之意,等于是自己在辟谣之前先制造了一个谣言。在此误导之下,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络媒体和微博达人们,互相“痛并快乐着”,只记得经过媒体正式定义的谣言部分,就是一脉相承的事了。
科普有科普的操守,媒体有媒体的方法。虽说都是要将专业知识化作通俗语言,但显然,在这个受众偏爱“一句话结论”的年代,记者总是走得更远一些,而这也就带来了很多阴差阳错的可能。再加上专业知识背景毕竟不可能门门精深,各式“砖家”也学会了花样百出,要想找个平衡点真是愈加艰难——当然,蓄意混水摸鱼,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前几天,还看到南方都市报针对“南都记者杜撰保温箱烤死婴儿新闻”发布辟谣微博,其中有两位学界人士——@张志安和@沈逸——的点评,怕是说中了些当下的传播困境:“媒体微博援引‘网曝’信息时如何避免标题党,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政府出事推到‘临时工’,媒体误报推到‘网友说’,这算是在比烂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