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在哪里?
“为什么要用瘦肉精喂猪?”“3D打印出来的飞机能不能飞?”“为什么我有时候会很伤感?”随着时代的变化,孩子们的问题早已和过去大相径庭。而新版《十万》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全书4500多个“为什么”都是从孩子的提问中得来。
2011年,少儿社以调查问卷和网络征集相结合的方式,沉下心来走访了40多所中小学校,发放了1万多份问卷,收到了3万多份回答。调查者告诉孩子们,“有关科学的问题什么都可以问。”据负责丛书统筹的少儿社副总编洪星范介绍,这次所征集的问题之多“史无前例”,这也使新版《十万》没有采取“保留三分之一、改编三分之一、增加三分之一”的惯例,90%都采用了新问题。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让小读者的疑问不再局限于“为什么汽水有气泡”等等,而是关心身边和当下的生活。三聚氰胺是不是有毒?地震能不能预测?有关食品安全、灾难避险等切身问题,孩子们都希望得到明确解答。对宇宙、天体、恐龙、人体的来龙去脉,小朋友也有太多好奇;但对于数学和计算机,他们的提问并不踊跃。
18册新版《十万》分为基础卷、专题卷和热点卷。基础卷提供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专题卷展现新科技和文明;热点卷则聚焦诸如大脑与认知领域的前沿发现。走过50年的《十万个为什么》推陈出新,唯一不变的是“为什么”这一积极的提问方式,它培养并保护着孩子们对提问的兴趣和习惯,使之受用一生。
编撰阵容强大
“大科学家写小科普”,这是《十万个为什么》的核心竞争力。此次新版《十万》的编撰阵容更是空前强大——编委会115个院士全部参与前期策划,40多位参与策划和写作,21位院士担任分册主编。在700多名参与丛书编撰的科技工作者中,大部分作者工作在科研一线。洪星范介绍说,新版《十万》要求作者对该领域学科有第一手的研究,不能是二手资料的拼凑,“没有科研的基础和第一手材料,很难进行科普写作。如果是拼凑,文字一生动起来就会‘豁边’。”
在具体的编写中,科学家们还和编辑结成了“对子”。从问题到答案,新版《十万》十分注重文字的修饰。科学家们被要求尽量少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科学公式,而要让回答变得平易近人。每个回答必须在500-2000字内说清。简练而优美的文字背后,凝聚的是科学家们的心血。面对孩子们提问“地球上的水来自哪里”,长江学者黄寰教授用600字提炼出了三种最新的学说。而这600字是他花1周时间翻阅国内外几十篇最新学术文献后得来的。
并非十全十美
新版《十万》里,有没有专家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呢?有。新版《十万》里,会不会存在错误?会。
在新版《十万》主编、中科院院士韩启德看来,“错误”不仅可能有,更在每个领域都存在——因为科学的发展意味着新的发现,科学的不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纠错的过程。在新版《十万》中,有相当多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编者解释说,科学领域存在分歧,给孩子们唯一的答案是不科学的,给出几种说法,这是一个科学的态度,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以后自己去探索——这种尝试在前几卷编写时是不敢想象的。
新版《十万》本月底在书店上架。8月17日 15:45-16:45 部分主编将在上海书展中心活动区签售。
本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卢家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