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有8个剧团“不请自来”,因为未获分配场地作演出之用,他们自行设置演出场地,与艺术节的官方节目分庭抗礼,这些非官方演出以“艺穗”自居,并大受欢迎, 吸引了全球买家纷至沓来,也直接促成了艺穗节于1958年正式成立。
8月的爱丁堡无疑是一座“艺术之城”,同时举办的国际艺术节、艺穗节、军乐节、图书节、梅拉节等,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无论是剧场、公园、教堂、大学,出现了摩肩接踵的人流。其中,“艺穗节”更以三周内有2000多台节目陆续在室内户外上演,被称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艺术节”。
昨天,记者采访了爱丁堡艺穗节执行总监凯斯·麦兰德,她说:“无论是无名小辈还是大牌明星,在艺穗节的舞台上一律平等。我们打造的是一个充满创意、活力四射的国际艺术市场。”
与以经典一流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相比,爱丁堡“艺穗节”面向全世界所有愿意以舞台艺术为职业的个人与团体。凯斯·麦兰德说:“爱丁堡有275个表演场所是艺穗节的展示平台,这些场所的节目均由场所自行洽谈决定,‘艺穗节’机构不干涉他们选择的节目内容。”由于节目入选的门槛很低,因此,也为参演作品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创意空间,年轻人们非常踊跃。
据凯斯·麦兰德介绍,绝大多数报名参加“艺穗节”的表演者,并非仅仅为了展示自己,而是来寻找进入演艺市场的机会。因为,“艺穗节”的观众中,有成千上万来自全球的演艺经纪、剧场、节庆等业内人士,“强大的买方团队出现在‘艺穗节’,使得节目展示变成了看样谈判,也为表演者、制作人们提供了无数个走上舞台的机会。所以,‘艺穗节’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演出交易市场。”
凯斯·麦兰德说:“只要节目质量能保证,洽谈的成功率很高。我们每年帮助演出场所销售大约在75%左右的门票。当然,这些服务也构成了‘艺穗节’的盈利模式。”观看一场“艺穗节”的室内演出,门票在10英镑左右,更多户外演出则完全免费,这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能在这座古城流连忘返,带动了城市的经济收入。 本报记者 杨建国 (本报爱丁堡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