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三千年前,姜太公为避商纣暴政,曾到这里垂钓,太公名尚字子牙,尚湖由此得名。之后,许多文人墨客流连于此,吟诗泛舟,好不快活。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美丽的尚湖被抽干,改造成一片低洼稻田。世代打鱼为生的尚湖渔业大队的700余位渔民被迫改行种地。曾任渔业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吴翠妧今年已81岁,她说:“填湖后数年间,因土地缺乏养料,粮食收成很不理想。”围湖造田后还引发一系列生态恶果:尚湖边素有“十里青山”之誉的虞山,树林成片枯死,气候变得干燥闷热。
转折出现在1985年。那年7月23日,常熟引长江水入湖,干涸了18年的尚湖重现千顷碧波,尚湖的生态建设也由此起步。湖中的荷香洲、钓鱼渚等岛和环湖地带大规模植树造林。
如今,以池杉为主体的湿地林,已经扩至10万平方米,不仅成了独特的水上森林景观,还是鸟类主要的栖息地。湖畔香樟、垂柳、玉兰等173个科目的30万株树木,勾勒出一个浓荫蔽日的水边天堂,绿地部分的绿化覆盖率达92%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不仅植树,沿湖所有工厂被全部搬迁,从源头上阻断污染。至今,尚湖保持着国家二级水质,成为常熟饮用水备用水源,被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称为“太湖流域水质保护的典范”。
2008年,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建成,尚湖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升级。度假区管委会斥资4亿元,把之前尚湖周边村庄抵押出去的多宗土地全部回购,并对废窑坑、旧鱼塘深浅不一的地貌统一平整修复。近年来,管委会又启动了东扩西扩两大疏浚工程,使尚湖水面从1.2万亩增加到了1.5万亩,还建成了水域中心及周围5000亩的生态景观陆地。
为保护这颗水上明珠,常熟市终止在尚湖发展渔业。尚湖大多数渔民如今二度上岸。可是这一次,政府不仅为他们安排了工作,每位渔民每月还有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年至少能拿到两三万元。
鸟类资源近年来也丰富了起来。常熟理工学院的老师卢祥云20多年坚持观鸟,他在尚湖观测到的鸟类达89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更有意思的是,白鹭、灰鹭等一些候鸟,来到这里变成了留鸟,一年四季都驻守在尚湖。
夏日的风送来阵阵荷香,太公岛上的姜太公像垂竿端坐,以智者的姿态守护着一汪碧水,一方福地。
本报记者 王文佳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