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用当代眼光重新认识达·芬奇
     
2013年09月0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家也能是“全才”
——用当代眼光重新认识达·芬奇
黄伟明 梁依云 钟媚
■ 采用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水墨戏剧”,场景布置充满画意,观众犹如在“水墨”中行走
■ 大画家达·芬奇还研制过自行车,他运用机械传动方式,被认为是现代自行车的鼻祖
■ 3D投影不仅展示建筑艺术,又让观众身临其境
  ◆ 本报记者 黄伟明 实习生 梁依云 文 钟媚 摄

  9月2日,为期6天的《2013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落下了帷幕,而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追求大师的梦想——莱奥纳多·达·芬奇机械发明与机器人展》正在如火如荼地向人们展示着艺术大师达·芬奇的科学成就。记者最近走访了展览现场后,从这两场形式不同且主题相同的展览中,感悟到了当今现代艺术家不但要有天赋,还要尽可能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坚定原创的头脑。

  ● 提示:达·芬奇在创作艺术的同时,不断进行着科学发明;爱因斯坦则在科学研究时以音乐来调节自我,谁还能说文理要分家?

  虽然在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才开幕,并且展期不长,但今年的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已经吸引了不少市民去看,观众群有老有少,让我们感受到上海市民对这种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展出形式是欣然接受的。展出最大的魅力正是打破了“文归文,理归理”的定势,让我们看到了文与理所碰撞出的激情火花。

  而作为人们最为熟知的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他留下的大约13000页珍贵手稿,同样向我们展示了这位顶尖艺术家拥有丝毫不亚于顶级科学家的高智能头脑。《追求大师的梦想——莱奥纳多·达·芬奇机械发明与机器人展》上,展出了不少根据500多年前达·芬奇手稿上的天马行空的设计复制出来的成果,自行车(可惜不会转弯)、自动织布机、飞行器等发明接二连三,其中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对于机器人的设计构想。

  我们在这里并非要探究一个艺术家的科学成就,而是要看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相容互通。自从有了文理分科起,很多人越来越理所应当地觉得文和理应该桥归桥、路归路,甚至错误地将“术业有专攻”也拿来作为依据。但是事实绝非如此,除了达·芬奇以外,古今中外既通晓艺术,又精通理数和科学的伟人数不胜数,比如爱因斯坦。这位犹太科学家从小就向往成为帕格尼尼那样成功的小提琴演奏家,尽管他最终并没有如此成就,但在音乐中得到的快乐与享受,在他之后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无疑成为了最良好的调剂,帮助他成为了科学领域“帕格尼尼”。又有谁能知道,或许正是音乐的力量,让爱因斯坦在思考中,激发出了什么关键的灵感呢?

  ● 提示:即便在才人辈出的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依旧与众不同,它将对人体构造的研究运用到绘画中,在500年前完成了艺术科学化。

  科学深奥难懂,没有高度的理性思维,很多原理都像是天方夜谭,让人云里雾里。其实艺术又何尝不是?比起总能做出标准答案的科学题,艺术的思考与感悟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的,即便在艺术家创作之时是出于某些特定的原因,经过时代的变化,经过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等入了观众眼里有时又会是截然不同的理解。就像世人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充满了猜测一样,因为无法请来500年前的达·芬奇解释,于是便众说纷纭。

  除了探讨蒙娜丽莎的真正身份等话题,人们同样着迷于探索这幅画中的微笑为何如此迷人,最多人支持的答案恐怕就是达·芬奇在画这幅肖像的时候,运用了不为人知的科学计算。达·芬奇手稿中那幅《维特鲁威人》是根据1500年前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描述所绘制的完美比例人体,能画出这样一幅素描作品证明达·芬奇在当时已经对人体构造有了相当成熟的知识框架,而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绝对是具有划时代性的。手稿中另一幅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素描”的画稿与《蒙娜丽莎的微笑》有着异曲同工之美,尽管只有脸部被仔细刻画,但画中女性的五官立体,眼神真实自然,微微扬起的嘴角显示出一种略带风情的淡然。

  达·芬奇能被恩格斯誉为“巨人中的巨人”实在是无可厚非,在文艺复兴时期,他所做的贡献绝不仅是几幅名画,和一些超前的科学创意,他最伟大的贡献是在于敢于创新,敢于不断探索。时至今日,天赋异禀的“天才”、“通才”层出不穷,但能够像他这样与时代主流背道而驰,依旧坚持自己主张的艺术家或是科学家反而更少了,想来达·芬奇异于常人的并非天赋,而是努力、勤奋与坚持。

  ● 提示:被人们神圣化了的达·芬奇尽管有天赋,并且敢于尝试新事物,但随之而来的失败也不可避免。如果没有他对壁画技法和颜料的大胆创新,也许我们能看到他更多的作品。

  如今,达·芬奇仅存的十几幅画作成了无价之宝,达·芬奇的人也在积年累月中被不断神圣化、夸大化,于是很多人相信,达·芬奇之所以有如此众多难以想象的成就,全然是因为他非常人也,在他之后再也没有如此人才,很正常。

  可是不要忘记,这位至高无上的艺术家同样是经历过不少失败的“常人”。生活在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那个黄金年代,达·芬奇这样自负又叛逆的人怎会甘于平凡?他曾经在自己的遗嘱中说道:“一日操劳,睡得安逸;一生尽责,死亦无憾。”他的勤奋和精益求精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从小就养成了随时记录或画下他觉得有意思的事和物,不断积累出知识的宝库。

  达·芬奇在二十多岁就已经在佛罗伦萨很有名气,因为他很善于绘画教堂的宗教题材壁画,是位画圣母像的“圣手”,然而他的壁画却很少有遗留下来的,《最后的晚餐》也因毁损严重几经修复。其实,达·芬奇的壁画都“死”在了他对壁画技法和涂料的科学实验里,比如他在绘制《最后的晚餐》时,别出心裁地在颜料里加入胶体物质,导致颜料并没能与潮湿的墙体融合,让这幅名作还没怎么经历岁月考验,就因产生化学反应而变得斑驳不清,实在是“命运坎坷”。

  尽管有这些小插曲,但达·芬奇的画依旧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他的精神始终给人带来正面的力量。

  ● 提示:在达·芬奇身上,我们更该看到他身上聚集的文艺复兴精神,这比起他的天才发明更值得今天的艺术家反思,理想的艺术创作心态究竟该是怎样。

  有人评价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精神最完美的代表人物”,诚然不假,这位天才有着常人一样真实的个性,却有着常人所没有的不服输,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刻苦钻研精神。在21世纪,我们回顾起文艺复兴时期,依旧有不少东西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

  很少有一个时代是社会、经济、科学、艺术、文学、教育等几乎每个都领域都飞速进步的,尽管现在看来,当时的很多理论都还不成熟,但却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起点。在达·芬奇身上,几乎涵盖了那个时代所有的最重要的精神:破除传统、探索革新、思想转变,而他正是那个挣脱禁锢的时代应运而生的不拘一格的人才。他会将科学用在艺术创作上,也会将艺术审美迁移到科学发明中,科技馆正在展示的手稿实物无一不是美的。

  科学的严谨和审美的追求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他在遗言中提到:“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这句话表明达·芬奇对自己的工作从没打过满分,因为他坚信他的工作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的顶峰,还能更上一层楼。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比之当今一些满足于现状,为了追求名利而刻意迎合所谓潮流的“艺术家”,简直是一记当头棒喝。即便没有达·芬奇般天才的头脑,也该对自己的艺术风格更用心、更坚持,文艺复兴不正是那样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吗?

  对待艺术,请不妨想想莱奥纳多·达·芬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3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专题
   第B08版:专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专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专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艺术家也能是“全才”
新民晚报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B02艺术家也能是“全才” 2013-09-07 2 2013年09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