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智造梦想”为主题,“创新·开放·可持续”为关键词的2013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于2013年9月5日至11 日在上海举行。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都市产业处处长林艺介绍,本届活动周分别开启了“主场之旅”、“全市之旅”和“国际之旅”三条精心设计的“旅行线路计划”——通过一系列丰富的活动,一步一步带领大家领略上海这座设计之都梦想“智造”成现实的不平凡体验,并从“智造”的体验当中探索萌生属于这座城市的设计新梦想。
让上海“活动”起来
以上海展览中心为主场馆的“主场之旅”,巧妙地将创意设计产品体验区和论坛分享区融合在一起,“设计‘智’造· ‘社’计生活”的主题演绎,把科技创新的探索和社会人文的关怀进行相互补充。活动周组委会表示在互动体验和鼓励公众共同参与方面今年有了新尝试:手机等移动端的app下载服务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互动,“设计微梦想”把线上和线下活动的互动进行对接,听取并挑选网友的好创意与设计师一起设计“智造”。
如果说“主场之旅”是上海这座城市创意点的集聚爆发,那么“全市之旅”就是一个360度的球面辐射呼应,提到区域化的特色,林艺饶有兴致地当起了“导游”:“比如说静安就是以时尚为特色,而宝山区这些年则是以工业设计为突破口,虹口区从一开始的节能环保设计到现在的低炭设计示范区,杨浦区则一直是以同济大学为依托大力发展建筑设计,嘉定区则在汽车行业的设计领先……”林艺不失幽默地打起广告:“《2013上海生活地图》已经升级了,只要按图索骥,就能感受设计所带来的新味道、新体验。”
在“设计之都”活动周期间,上海佛罗伦萨-中意设计交流中心的佛罗伦萨基地将同期举办“上海设计之都展示活动”活动。除此之外,上海还将于9月组团赴伦敦参加伦敦设计节,在世界创意产业发源地展现上海设计成就,踏上“国际之旅”。
领跑创意新启发
按照惯例,今年的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除了集中展示设计之都上海在2012年至2013年这一年期间的建设成果及上海的设计意识与设计眼光外,“设计之都”年度系列奖项“年度品牌”、“年度人物”和“年度产品”也将“名花有主”,这些年度奖项的获得者和机构很大程度上将作为新标杆,在上海的创意设计行业作出表率。
“老字号”依靠设计重焕新生——老品牌塑造新形象在近几年屡试不爽,成功案例也层出不穷。今年入围的提名名单里就不乏如百雀羚这样的老品牌新面貌的身影,品牌通过有效设计被永葆青春。
另一面,“生力军” 设计自主创造天地——如今年入选的“WOO嫵”,凭借“让作品自己会说话”的设计标准,加上上乘的面料和精湛的手工工艺,在中国味的高端时尚品牌里已占有一席之地。
纵观今年年度候选人和产品的名单,提名人从属不同行业,而产品更是不同行业,从这个角度来说非常没有可比性,但仔细研究,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用创意诠释大爱和责任。候选人大众点评CEO及创始人张涛,用创意服务关爱千万网友的本地生活质量,而候选产品荣威E50纯电汽车关注的则是“植树”的责任,当一台普通家用燃油汽车,每年的碳排放量相当于160棵树木所能吸收的总量的时候,他们做的就是以科技创新之名号召大众每年每人变相植下160棵大树,无论工作日休息日,天天都是“植树日”。
年度奖项为创意领跑,而以江南制造创意发声在活动周的“新声主义”专场和上海高校设计创意优秀毕业作品联展来说,则把目光投到了青年创意新人身上,让上海创意人才有了前仆后继,青黄相接的补充。
生活不仅仅是活着
上海获得“设计之都”称号三年了,三年间政府政策的扶持加上创意设计行业工作者自身地不懈努力,短短的活动周里展示的项目案例只是一些成果的缩影,但作为全球“设计之都”一员,上海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自身的不足。林艺处长在谈到和兄弟“设计之都”差距时,特别强调了上海的“特色”:“现在大家都处于设计创新的转化期,上海是一座国有资产比重较大的城市,国有企业相对于外企私企在设计创新,灵活性方面,要慢一些,磨合的挑战大一些,周期也长一些。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也正尝试着在现有大格局情况下,去重点打造一些设计创新试点性的企业,吸取国内外适合我们的先进经验,比如也尝试着牵线传统老企业和设计服务企业对接。上海有些地方其实是优势,比如人才方面,上海一直是人才聚集的都市,但怎么更好的整合人才资源,使得优势最大化是我们现在正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比如现在评选青年创意人才,为上海营造关注设计,尊重设计的大环境而努力。另外,我们还在考虑怎样利用上海国际化市场化的资源背景,中国长三角中心的地位把上海的设计国际化。”
不远处的主会场东二楼,由丁伟、侯正光等知名设计师的“晒上海”概念设计展布展已接近尾声,3d打印技术的创新概念将在这里得到特别的诠释。采访结束时,我站在上海展览中心广场前,看到工作人员正忙碌搭建改装的创意集装箱“魔盒”装置,这是一个叫做“YAANG LIFE”的时尚潮流生活方式的产品概念店体验区——它的“智造者”著名设计师王杨表示:“我希望通过这样的空间设计来引起人们对创新与创意的关注,对我们周边生活中无论大小物体的一种新的认知与兴趣。同时,我也希望以集装箱为载体的这个魔盒,能够成为一个移动的商店,成为一种新颖的商业形态,它可以非常方便地融入到不同的商业空间与城市生活中,从而让我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接触到这种创意的惊喜与时尚的生活方式。”
这让我想起和王杨的先生同为设计师的周平聊天时,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生活,不仅仅是活着。”
活得更美好,本就是设计的本质追求,也是上海作为设计之都的城市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