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本版列表新闻
中法嘉宾会诊中国“城市顽疾”——~~~
中法嘉宾会诊中国“城市顽疾”——~~~
中法嘉宾会诊中国“城市顽疾”——~~~
中法嘉宾会诊中国“城市顽疾”——~~~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法嘉宾会诊中国“城市顽疾”——
实现“共享”,才能“药到病除”
马丹 金柳
  现代都市人对早晚高峰时的道路黄色、红色拥堵状况早已见怪不怪,然而被污染的河流和空气、无处不在的恼人噪音、食品安全事件时不时地集中爆发,仍不禁惹人发问:城市“病”了,究竟该如何治?

  上周,第169期新民科学咖啡馆邀请中法嘉宾共同“把脉”。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驻中国首席代表卓健和法国苏伊士环境集团科研工程师雷米·可瑞恩开出了国际上解决“城市病”的“良方”——提升城市的规模不如提高城市的品质,人与交通、产业与产业都可以共享城市空间和资源。“但国外引入的城市规划新理念如何避免水土不服,还需要社会意识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病症一

  交通阻塞和停车困难

  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自然地集中到城市中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令私家车不再是梦想。“高密度的城市并不适合小汽车的使用,但实际上,大量的小汽车都集中在城市。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就占了全国的4%。”卓健说,小汽车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不是最棘手的,它有望通过燃料技术的进步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得到解决,但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小汽车与人“争夺”城市空间已成为更大的难题,单凭技术还无法解决。

  据统计,一辆非营运性质的汽车有85%的时间都不在行驶,它停泊期间需要占用25到30平方米的面积,而2013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7.3平方米。“有时候为了停车,不得不侵占公共空间,减少居住区的绿化和步行区域,甚至堵塞了消防等安全通道。”

  ● 药方:人车共用城市空间

  针对这种“病症”,卓健教授提出:城市实现“共享”才能“药到病除”。现在,欧洲不少国家都采用了交通稳静化措施,体现的就是共享原则。“采用交通稳静化的城市道路,不再是简单地划分为机动车道或步行街,而是通过限速(每小时30公里)让包括行人、汽车等在内的所有使用者能平等使用道路,甚至孩子也可以在马路上玩耍。沿街会有商铺,绿化也有助于提升空间品质。”卓健说,类似这样高密度、混合使用的空间组织方式,可以让城市中的人们减少出行强度,缓解对交通系统的压力。这种共享概念正引入中国——社区不再是封闭的、只有单一居住功能,而是融合了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多功能。

  此外,卓健还建议,平时多利用公共自行车,尽量拼车出行,共享交通资源,也会有助于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病症二

  工业污染危及城市环境

  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据调查,目前,全球最受污染的城市里有20%到30%都在中国。可瑞恩说,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近年来包括土壤保护措施在内的多项政策和法规出台,污染性强的工业也逐步迁出城市中心。“但中国大多数工业园区的规划仍过于实用主义,欠缺一些人文因素。”可瑞恩担忧地说,如果按照目前粗放型的模式发展而不做改变的话,中国今后将把13%的国民生产总值用在环境治理上。

  ● 药方:工业园区形成“生态链” 

  “要令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在规划阶段就要注入环保理念。环保规划并不是简单地建几个污水处理厂,而是要兼顾宜居、高效和环保功能。”可瑞恩说,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就是新型城市规划的典型案例,可惜在目前的中国类似案例并不多见。“在这两个工业园区内,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成为化解‘城市病’的重要方式。”

  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内,不仅有专门的办公室负责整个园区的污染控制和治理,园中企业也能形成上下游串联的产业“生态链”——某些企业的废弃物可以被其他的企业再次循环利用。苏州工业园区也已化身为一个小小城市。“规划之初就考虑到了环境污染控制的环节,苏州工业园区的环境打造得非常宜人,为工作者提供了舒适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据统计,园区周边已约有20万居民。”可瑞恩说,苏州工业园区在给入园企业放行前都设置了环保评估“门槛”,每天还会实时监控园内企业污染情况,园区内有两个污水处理站和一个饮用水处理工厂,不仅能有效地净化环境,污水处理产生的废弃土壤还可以被用作燃料发电。

  本报记者 马丹 实习生 金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课内课外/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留学移民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广告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实现“共享”,才能“药到病除”
宝山举行优秀高中生与高校 创新人才培养对接论坛
从清洁女工到著名科学家
快乐科技我能行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校园内外B03实现“共享”,才能“药到病除” 2013-10-23 2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