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版面上的文字摘自《在阳光下——亲历新中国基础教育六十年》,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学生们从小学升入了初中,如何做好教学的衔接?特别是数学,有些同学会觉得难度一下子提高了许多,这又该如何做好无缝衔接呢?
我在暑假里通过普遍家访,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脾气爱好等,还通过访问小学老师,了解学生在小学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小学里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通过分析入学试卷和开学初的摸底测验,结合向学生的调查问卷的归纳、整理,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找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这些措施对做好起点班的教学工作都非常必要。
学习避免“炒冷饭”
为了使学生更快地适应中学数学学习,我决定在上新课之前,安排两周时间进行小学数学复习。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承上启下”、“填平补齐”,使中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比较整齐的起点。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在系统整理小学里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能让教师有时间去发现并纠正部分学生在小学里已经形成的坏习惯,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两方面都得到衔接,在思想方法上得到启迪。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使两周的复习课能够针对实际,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复习课像“炒冷饭”。我根据已经了解到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暑假里自编了一份小学数学复习讲义。当时我和备课组的老师们说:我为学生炒了一份“蛋炒饭”,让学生通过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结果,两周的复习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这两个星期的复习,它所起的作用正是“当时退一步,为了后来的进一步,跨二步甚至跃三步”。所以,我感到在初中阶段的开始,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小学的复习是非常值得的。
先复习后做作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初一第一学期,我从学生学习的两个主要环节上课和作业着手,抓学风的形成和习惯的培养。把“上课八条”(课前作好准备,课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踊跃举手发言,认真记好笔记,及时做好练习,态度严肃紧张,上课好比打仗),“作业八条”(态度认真,字迹端正,过程清楚,格式完整,刻苦钻研,独立完成,按时交卷,及时订正)一条一条加以落实,不但反复抓,而且还抓反复,严格要求学生。
我还要求学生上课前先预习,作业前先复习。让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是很不容易的。例如要学生能够体会“先复习后作业”的好处,我在开学后用一个多月,每天下午安排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在教室里看书,结合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先让部分学生体会到:做作业之前花十来分钟看一遍书,把知识内容复习一下,对顺利完成作业很有好处,慢慢就会形成习惯。
度过几何入门关
当年全国统编教材在初二年级开始平行开设代数和平面几何两门学科。由于平面几何研究的对象、学习的方法与学生过去所学的算术、代数不尽相同,不少学生感到难学,教师也感到难教。学生的几何学习成绩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如何抑制平面几何教学中的这种分化现象,引起了许多教师的关注。我在教改实验的第二年,对这一热门课题重点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当年统编教材《几何(第一册)》第一章“基本概念”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按大纲规定的课时为34课时(每周3课时)。在短短的半个学期中,要诖学生顺利度过“入门关”,完成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首先从调查入手,了解学生在小学里几何初步知识的学习情况,分析每一个学生进入初二时的思维状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思维水平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第一,强化目的教育。在平面几何教学一开始,提出一些需要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的有趣问题。如“为什么屋梁采用三角形架子而不是四边形的架子呢?”“你会不会画五角星?”“你能在黄浦江边测量对岸一个大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