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大家也会观察到这个现象,到一些欧美或日本这样的国家旅游,感觉视野相对比较舒朗,高楼大厦少见和人流相对少乃原因之一,即便若东京这样人流密集的,其街衢视野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清爽,何以如此?窃以为:道路少设栏杆。
马路、人行道、自行车道,或以白色交通线示意,或只略高台阶,道道分别,人车有序,无繁复纹样尖牙利齿状的黑色铸铁栏杆,无夏天尤其反光强烈的不锈钢粗圆栏杆,当然更不会出现每路必栏杆的局面,坊间街衢通道,数数栏杆:黄线位栏杆,人行道/自行车道/车道各自栏杆,已三四道栏杆线,再加上商铺门外开,商品占道,何来清透明快之视景?何况栏杆不少触角尖锐,已有发生穿越栏杆者被栏杆尖角刺伤甚至夹死事件,本来栏杆是要拦住人,防止随意穿越,结果拦不住的人照样穿栏而行,栏杆自觉冤枉,到底栏和拦如何相处?
栏杆有时候似乎是硬道理。本埠西区某弄堂,宽窄仅容俩小车,加上两边各四十厘米左右的人行道,在上世纪倒也算是幽巷里弄,脚踏车居民进出自如。不过进入21世纪,商贸活动频繁,破墙的水果铺子是一定会在人行道占点地盘的,底层的美发厅当然又要砌出台阶的宽度,最最大宗的当是轿车。上世纪70年代曾经很是憧憬地说过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那时觉得2000年远在天边,哪料想眼门前儿早过了,四化实现得如何暂不表,总之汽车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于是宅巷时常梗塞,两边小区建造时虽已21世纪,但对汽车化的前瞻性明显不够,地下就是有车库,也是自行车的。一年一年的汽车多起来,怎么办?有人就停弄堂,车轮一侧人行道,一侧弄堂,弄得进出车辆每天上演肠梗塞,何况现在的人不知咋回事,很多火爆,常常纠结,有话不好好说,有车也不好好开,不闹出点动静不罢休。坊间喜欢大活动大整治,世博会了,理由实在足,居委会先是派人坐阵弄堂,不让车驻,一天两天的,慢慢人行道清爽了;第二步栏杆出场,栏杆中间窄巷,插队不行,超车不行,进出分明,这下倒也好了,只是比较考验驾驶员车技。当然视觉更加滞重,但又如何?大概还没到注重视觉的程度吧,先把时不时的拥堵疏导好,很上上大吉了。
还有公园绿地,大多欧洲国家的公园土地、树木和草地多为零距离亲密,很少栏杆阻隔,路人随意漫步,极目草木花卉,若再来点蓝天白云,赏心悦目之词移步此间虽通俗却刚好。即便有栏杆,也高度低,式样简,横竖稀疏,绝无繁复纹样,也少见不锈钢材质,大多铁质内里油漆而外(也方便后续维修吧)。有年去俄罗斯旅游,在叶卡捷琳娜的夏宫,局部小路和草坪间拉起栏杆,却横竖疏阔,高度目测十厘米左右,就是个意思,而日本(或欧洲)城市乡间的栏杆若有的话也是如直棱窗户的款式,细竖条,尽量在视觉上对城市空间做减法,给人的视觉亦不迫压。视坊间:道路栏杆,公园也栏杆。仰望高楼大厦广告杂物花花绿绿,平视却又是密密麻麻的铸铁、刺眼闪亮的不锈钢,还仿佛很有花样经的一堆花纹,即便不过横竖几何,也是又高又粗,反正栏杆就得拦住了,否则何以为栏?如此栏杆用材成本自然较高,不厚道地猜想,估计寻租空间也比简朴款的要富有想象力。
窥一斑不一定见了全豹,但栏杆思维见效确是见证,不栏杆,就是不守规矩;栏杆了,强制之下只好守则。好比车流不息的马路,若是没栏杆,汽车乱抢道,自行车上车道,行人穿行车道,游人踩草坪摘花草,已然司空见惯的,非得这里栏杆那里栏杆,不得不了,才略有各行其道的意思。可如此栏杆思维之下,本就拥挤喧嚷的城市,栏杆处处,非辛弃疾郁闷遍拍的亭台栏杆,是或尖锐或亮冷的金属,是暗藏危险的尖角,不要说拍遍,拍一下手就刺痛了,当然安装之后少有管理多靠雨水洗刷刷的栏杆,灰尘细菌铁锈那是不可避免的,破损之下被人扒开形同虚栏穿行无阻者已然随常可见。
其实栏杆再高对有些人也是拦不住的,亲见不少人车流之间硬是跨栏而过,尤其一些二十郎当者,飞跃栏杆和跨越地铁票闸同样矫健,大概唯有哪一天出了事故才认栽,不过说不定没多久又旧痒难耐了。是否栏之设定者不为阻挡之久矣,也是否曾经被拦得久了,栏杆思维已成定势(潜定势),见不得规则有序,非得栏杆矗起,才被动规矩。公民教育尊重公共伦理等从小即始的缺钙,在栏杆上倒是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窃以为少栏杆国(地区)并非君子乡,只是不栏杆思维罢了。如何摒弃栏杆思维,拦者和被拦者得共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