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测绘院宣教处副处长蔡巍告诉记者,今年1月,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启动。黄浦、嘉定两区目前已完成普查试点,全市各政府部门和单位的普查基础信息采集和整理也在进行中。
蔡巍说,全上海的房屋建筑、耕地、道路、公园、轨道交通、高新技术企业、各区县人口分布等综合信息,以往都由各领域管理部门搜集和发布,例如园林绿化局调查并发布上海每年的绿化率,道路管理部门掌握上海高架道路的总长度……地理信息普查,则是由独立的第三方研究机构收集并发布,信息数据更科学、更客观。
更有意义的是,地理信息普查将道路、交通、水文、人口、居住等原本分散的上海数据,分门别类“拼图”在一起,让一张张普通的“上海地图”能够细说“家底”——各区最高的楼是哪一幢,沪上高架道路到底有多长,苏州河蜿蜒多少米……最终,形成上海市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库、上海市地理国情(市情)普查和监测要素数据库、以各区县级为单位的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数据库,基于“天地图”的地理国情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等“上海家底全景图”。
【相关链接】
上海首次开展的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主要包括三方面:
■ 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及变化,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如崇明三岛泥沙堆积面积增大的情况;
■ 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及变化,包括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如城市道路的延长、拓宽、新建小区等;
■ 上海地理市情要素的基本情况及其变化,结合上海城市建筑密度大的特点,将着重针对城市建筑物、构筑物等的普查,并进行相应的建筑物密度、分布、人口承载能力、城市生态安全管理等内容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