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来临,小伙伴们呼朋引类,商量着要去吃羊肉。好像这个时节不吃羊肉,就要OUT了。到哪里吃呢?基本上就是真如、七宝、奉贤、金山、宝山;愿意跑得远一点的,可去崇明、苏州藏书,其他的,就想不出哪里有好羊可吃了。
因为在单位里跑业务,我经常往来于沪宁线。有一天,上海火车站广场的大屏幕上正在播有关海门羊肉的片子,一下子激起了我对海门羊肉的美好感觉。
是的,令我感到遗憾的是,许多人不太了解海门山羊肉。其实它绝对在好的羊肉之列。能够每顿都吃上内蒙古羊肉,自然是求之不得,可这是非常难以办到的。我能说的是,海门羊肉绝对可以顶这个“缺”。
在海门,我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每年冬至前一周左右,他总是给我送来他家乡海门的羊肉,不多不少,一只羊腿。
他跟我说:“老哥,我没啥好东西,这是我们海门最好的土产,表示一下心意啦。”
我非常感谢他的真挚和坚持。说得坦率直接一点,如果他还这样一如既往地要送我海门羊肉,我希望他不要改变——我已经习惯了这个味道,吃上了瘾。
我吃海门羊肉的最大感受,是那里的羊,毫无膻味,肉质肥嫩,吃口鲜美。我知道这个评价也适合于其他享有盛名的羊肉。可是,同样的评价,还有感觉上的级差,而海门羊肉在我心里无疑是“最高级别”。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海门山羊竟然是“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与茅台酒、铁棍山药等同列),还被国家命名为“长江三角洲的白山羊”。这是莫大的荣誉,它就意味着,要说起长江三角洲的白山羊,海门的是“老大”!
海门山羊的中心产区,地势平坦,沟河纵横,水源充足,受明显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这里有着长江下游最肥嫩的青草,海门山羊可以得到最佳的食物;再加上历代海门人精心育种、饲养,得天独厚,自然成为一方名物。
有一次,我出差路过海门,特地去看朋友。朋友高兴得不知所措,还是一句老话:“老哥,我没啥好东西,还是请您吃羊肉。”那次,他请我吃当地最有名的“海门提汤羊肉”。
也许有人要说,你朋友也太抠门了,只上一道菜就把你打发了。
那你是误会了。
所谓“提汤羊肉”,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做法:
将一只整羊或一只羊腿,洗净,加酒、生姜在水中汆一下,再加料酒、生姜、葱结等,用清水煮,直到能拆骨为止。羊汤和去骨羊肉备用(此即所谓提汤),可制作成系列菜肴。比如羊肉,可作白切羊肉、可作羊羔(将冰糖、红枣、酱油等调料先煮沸,再将去骨羊腿下锅煮成收羔,冻盆内切成薄片装冷盆)、可红烧(将糖、酱油等调料煮沸,去骨羊肉切厚片,下锅煮熟成热菜;也有的加粉丝等底菜)。又比如羊汤,可作羊杂碎汤(羊汤里加入羊头、羊爪、羊骨、羊杂碎,回锅文火再煮,把骨胶熬出,捞去骨头,即成羊汤;海门人喝羊汤讲究就着大饼、包子当早饭吃)、羊蹄汤(羊汤加羊爪、大蒜叶等)、羊肉粉丝汤(羊汤加拆骨时落下的碎肉、羊杂碎、羊头肉、粉丝、大蒜叶等)、清羊汤(羊汤加香菜或大蒜叶等)等。也可以将羊肉和鲫鱼、鱼网等用羊汤同煮成菜,其味更鲜,而无鱼羊之腥膻味。
如果有谁请你吃全套的提汤羊肉,那是绝对看得起你的表现。据说海门的这道羊肉名菜,在明末清初就已爆得大名,乃该地一绝。
大饱口福之余,我深感,本来在上海吃海门羊肉已经够好了,想不到在当地吃到的,要好得多,这自然是因为新鲜,同时那里的师傅烹调羊肉很有一套,堪称独门绝技。
我要跟小伙伴们打个招呼:走起!去吃海门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