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春晚,因为众口难调,总要被人议论,其中一定有喝彩,有批评,有质疑,还有胡搞。今年也不例外。一以贯之的是,那些议论,总是无不反映了人们的处世心态和价值取向。检点两条,颇堪玩味。
春晚之后,本来木知木觉的观众,突然被一条新闻提醒。据中国新闻网2月3日报道,“美国时间2月1日晚,中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来到美国纽约著名的艺术殿堂——林肯中心参演纽约爱乐乐团第三届中国新年音乐会,在中美两地引发不少关注”。原来如此,怪不得春晚上不见宋祖英。文章说,在接受记者提问时,宋祖英坦诚回应了未上央视春晚的缘由,“主要还是与纽约的这场音乐会‘时间冲突’,特别是需要提前与纽约爱乐乐团进行排练磨合。经过考虑还是选择来到纽约,选择了不同的舞台……”不知道这是一次随机还是特别安排的采访,总之,在春晚这个节骨眼上,我对此感到别扭。
一个已经连续24年出现在春晚的“老面孔”,偶而缺席了一次春晚,媒体或歌唱家本人竟然要向全国人民“安民告示”,这里头折射出怎样的心态?
我注意到宋祖英用了“选择”这个词,显然是想告诉观众:我并没有被春晚“拿下”,如果不是因为档期冲突,还得上春晚。
作这样的表示其实大可不必。
不错,国人向以出席率、见报率、上镜率来判断公众人物的“趋势”“运程”的“风向标”,这不能说是一个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太好的习惯之所以养成,根本原因却是受到媒体影响(也许媒体也是受到了有关方面的“关照”)。事实上,在倡导文化多元融合的今天,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演员在舞台上的兴衰浮沉、新陈代谢、此起彼伏,将是大概率的事情,完全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已经适应或正在适应公众人物悄无声息淡出历史舞台的现实,就以宋祖英缺席今年春晚为例,据我所知,至少在今年春晚前后,似乎没有多少人感到意外和惋惜(可参见媒体和网络的数据),如果不是记者的这篇报道,谁也没有联想到宋祖英和春晚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见,在对待公众人物的理念上,我们老百姓要改,媒体要改,公众人物自己也要改。
春晚之后,有篇评论春晚的博文被“挂”在一个大门户网站的头版多日没有被调整,可见其分量之重。虽然如此,这篇“名文”当中,作者的一个观点却很难让人接受。他说:我今天要挑的“毛病”是,冯小刚的春晚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好的节目,把“农民工”、“雾霾和污染”以及“房价和城里的蜗居族”这三个民生问题表现出来?
平心而论,冯小刚在春晚“泛政治化”方面,尺度控制得相当合适。这是导演的努力,也可以说是审查者较过去变得开明了。春晚不是开“人大”,必须考量紧迫的民生问题,作出部署,郑重发布。如果没有很高的水平来演绎,我以为宁缺毋滥才是高明的做法。退一步说,春晚即使不涉及这些那些的民生问题又怎样?春晚变成新闻联播的娱乐版,人民群众就会满意了吗?这是没有的事儿!
把春晚办成给人民上课或访贫问苦的平台,本来就是不明智的,一厢情愿的。春晚是集聚欢乐的场合,哪壶不开提哪壶,不是春晚的原旨。现在有人居然老调重提,不能不让人想到“与时俱进”这句话,说说容易,要真正做到,大家真的还得加把劲,其中包括节目审查者和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