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刚刚过去的2013中国图书市场走势,你会发现,“打捞真相、还原历史”的图书越来越多,无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傅高义耗时十年写就的《邓小平时代》,还是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松林撰著《总要有人说出真相:关于“饿死三千万”》,都在不断地刷新着我们对历史的印象。这是《中外书摘》在上海发布2013年度十大好书榜时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2013年度十大好书榜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评定的独立榜单,自2011年开始发布,今年为第三次。与其他媒体或个人发布的榜单不同,该榜汇聚出版社、书店、媒体等阅读专业人士的多方力量,使书的价值重现。
上榜的十本书基本为非虚构类图书,如果按照图书的传统分类法分类,3本政治类(《邓小平时代》《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观念的水位》)、2本社会科学类(《出梁庄记》《总要有人说出真相:关于“饿死三千万”》)、3本人物传记类(《陈独秀全传》《洪业传》《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2 本随笔类(《看见》《尽头》)。
红书上榜总会引起很多热议,然而2013年度《邓小平时代》《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在很多榜单上频频出现,显示了各自的实力。前者披露了中外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为数众多的独家访谈,为中国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的视角;后者收录朱镕基同志主政上海期间的重要讲话、谈话、信件等106篇,使退休10年、向来低调的朱镕基再次走入公众视野。
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观念的水位》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但很多情况是发人深省的,这无疑让这本书更接地气。
社会科学类的两本上榜书都非常有分量。《出梁庄记》是《中国在梁庄》的延续,2010年的《中国在梁庄》是梁庄人留守在梁庄的故事,2013年的《出梁庄记》则是梁庄人外出打工的故事。另一本是《总要有人说出真相:关于“饿死三千万”》。
人物传记类的三本中,《陈独秀全传》出版过程最为曲折。作者唐宝林称,这本书最大价值是比较真实全面地恢复了陈独秀的历史真相。
由于种种原因,《洪业传》的传主洪业(1893-1980)大陆人并不熟悉,洪业曾是燕京大学教务长,是哈佛燕京学社的创办人之一,与钱穆、顾颉刚、陈寅恪等人同为国学大家。《洪业传》英文版1987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次简体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完整呈现,并附有作者关于洪业家族悲剧的文章及余英时学术致敬长文以飨读者。
如果说人物传记的前两本上榜书都是名家大传的话,《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则是普通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位91岁老人的私人记忆,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一对普通男女的生活。本书的叙述者也是书中的男主角,因为2012年柴静的《看见》专访而走红,2013年出书后大卖,也许只有平凡而美好的生活才能感动平凡的你我。
随笔类的两本内容也是以纪实为主,如柴静的《看见》被认为是“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在某机构刚刚发布的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柴静以《看见》的1150万元版税排名第十。而台湾作家唐诺的《尽头》写的都是名人,譬如抄写在日本墓园里的王维、回忆四十年前柏林童年的本雅明、放弃绘画改用素描和文字的达·芬奇、叛国的六十二岁间谍卡瑟尔等17个“人物”,被网友称“供资深文艺青年阅读”。
十本上榜书中,外国作者两人,其余均为中国作者,而2012年这一比例为4:6,可见2013年度是原创作品的丰收年。这点从虚构类中也可以得到印证,2013年,贾平凹出版了《带灯》,余华出版了《第七天》,苏童出版了《黄雀记》,阎连科出了《炸裂志》,韩少功出版了《日夜书》……
发掘历史碎片、解密历史档案、再现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真相,史学家、学者、作家、媒体、亲历者们一次又一次打捞历史真相,而刚刚过去的2013年也已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