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可凡是做电视访谈节目的。他在上海乃至全国的电视行业中都是闻名的人物。
现代媒体中的访谈节目,以怀疑审视的态度提问受访者,甚至以使受访者出乖露丑作为节目或主持人晋级成功的情况,屡见不鲜。人咬狗才是新闻。大家都要吃饭,没有负面,怎么显出我的高明呢?不显出我的高明,怎样卖报卖杂志有好的高的收视率呢?这种规则早已成为今天社会态度的一部分,见多不怪了。
可怪的倒是曹可凡。
这个永远衣冠楚楚,笑容可掬的上海人,永远让我想起上海旧时代的大律师或者名牙医,我太太陈红说,曹可凡具有国宝大熊猫的品相。我说不对,熊猫哪有曹可凡那一头梳得一丝不乱的头发呢?既是做访谈,栏目取个什么名字不好,偏偏叫作《可凡倾听》——明告诉你“我是来听您说的,您别把我太当回事了”,上来就把你的戒备解除了。其实他是饱学之人,每次采访所作的精心准备,都在提问中一一流露出来,让你惊讶。就像在北方吃面,一口下去,就知道这面揉了多长时间。他从不问唐突的问题,就像有手艺的厨师决不会油还不热,就把菜扔进去炒一样。他的每一问,都一定让你觉得舒服,舒服了,你自然也就甘心就范了。他不是不问尖锐的问题,问的时候,你却能感受到他的善意和关切。这就不仅让你乐于回答,而且不知不觉用心回答了。一用心回答,你就“千江之水,一泻而出”,或者干脆成了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佳境,这个节目怎么会不好看,不好听呢?一旦主客双方以心相见,心是真心,话是真话,当然对观众就带来了益处。
听下棋的朋友说,不会下和棋的人,终究是赢不了的。曹可凡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是访谈中下和棋的人。他以平等心善待对方,又因善意而得到对方的信任,所以他的棋是和棋却仍然漂亮。
究竟他是因为有了胖胖圆圆的脸,诚心诚意的笑和上好的人缘而后形成了他的访谈风格,还是因为风格的需要而成就了胖胖圆圆的脸,诚心诚意的笑?不得而知,可以知道的是,他接通了老上海白相人“刀切豆腐两面光”的传统,又乘着如过隙白驹的时代潮流,顶着“可凡”的名字,在谦恭的“倾听”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十日谈
倾听的背后
人生各有自己AB面,请看明日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