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的杨女士,患高血压病已经30多年了,每天早晨按时服用降压药并测量血压是她的必修课,多年来血压稳定在130/70mmHg左右,她一直引以为豪。今年春节以来,杨女士时常感到头昏,躺在床上休息片刻就会好转,也没太在意。这天午饭后,她起身准备上洗手间,突然眼前发黑,急忙坐在身旁椅子上,过了10多分钟才缓过来,但仍头昏不止,再一看裤子,不知不觉中小便出来了。杨女士家人立刻拨打120,送医途中,测得血压70/40mmHg,到医院后再测血压已经升至120/60mmHg,这时杨女士的头昏已经好转……
思考1:杨女士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经过仔细诊查,杨女士这次发病是“体位性低血压”惹的祸。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和儿童的常见病,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15%,其中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高达30%-50%。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大血管弹性纤维也会减少,交感神经增强,可使老年人收缩期血压升高。长期偏高的血压,不仅损害压力感受器(位于颈动脉处)的敏感度,还会影响血管和心室的顺应性。当体位突然发生变化或服降压药以后,在血压突然下降的同时,缺血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此外,老年人耐受血容量不足的能力较差,可能与其心室舒张期充盈障碍有关。因此,任何急性病导致的失水过多,或口服液体不足,或服用降压药及利尿药以后,以及平时活动少和长期卧床的病人,起身站立后都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思考2:体位性低血压严重吗?
体位性低血压危害大,反复低血压可引起大脑、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导致脏器功能快速减退,严重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摔倒,易造成脑梗塞、骨折、颅脑损伤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思考3:有哪些常见疾病信号?
一般情况下,当体位突然变化、服用降压药后或夜间排尿后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就诊:自测直立时血压偏低;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晕厥。
思考4:如何应急处理?
在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就诊前需要立刻将病人抬放在空气流通处,或将头放低,松解衣领,适当保温,病人一般很快苏醒,苏醒后尽快就医。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而神智不清的病人,需要立即就诊,在医生帮助下查找引起低血压原因、评估因低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同时给予适当治疗。
思考5:能预防、能治好吗?
在医师指导下合理使用相关药物,如降压药、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安定等镇静剂、抗肾上腺素药等。如因相关疾病在应用此类药物的患者,最好自行监测血压,如发现多次血压偏低,需要就诊,在医师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服药后不要突然站起,最好静卧1-2小时,站立后如有头晕感觉,应继续卧床休息。夜间起床大小便最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夜间最好不如厕。大量出汗、热水浴、腹泻、感冒、饮酒等,都是体位性低血压的诱因,应该注意避免。清晨起床时须加小心。
合理饮食,忌饮酒,少量多餐,不宜吃得过饱。餐后不要马上活动,可适当休息(约30-60分钟)后再站起行走或做其他事。同时要多饮水,每日至少喝2-3升。
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建议站立状态时要每隔几分钟活动一下。另外,老年患者应该避免弯腰拾物等动作,弯腰后不可突然站起,应扶墙或借助其他物体逐渐起立。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老年患者应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也不可做体位变动过大的运动,以步行、慢跑、游泳等项目为宜,运动后应无气喘,心率不超过110次/分钟。
症状明显者,可穿弹力长袜,用紧身腰带。少数慢性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建议接受药物治疗,如中药补中益气丸、生脉饮,并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长期卧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站立时动作应缓慢,在站立前先做准备动作,即做些轻微的四肢活动,也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带来的不良后果。
谢南姿(科主任) 王海峰(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