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假遇到几位文化界朋友,说起这次人代会热点很多,但文化的声音少了点。我开玩笑说文化界名人都去政协了,人大代表更关心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了吧。其实,人大代表们还是很关心文化的。小组讨论会上,许多代表谈到了对当下影视作品的不满,说这一年几乎没看到什么打动人心的好片子。一位来自教育界的代表说:最近有两部韩剧在中学生中很风靡,他找来碟片看了下,觉得片子确实拍得好,许多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人家通过一个故事,让孩子们在感动中受到教育。不像我们有些片子,以为带着很强的教育目的,结果常常适得其反。一位长期做青年工作的代表说,有一次他孩子看了电视里的抗日连续剧问:爸爸,为什么这么傻的日本人,我们还要八年抗战才胜利?
如果把文化问题先局限于文化作品的创作,那应该承认,当下的文化无论与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是今天经济崛起的国际地位,都是不够匹配的。好作品少的原因或许可以说出好几条,但许多作品不太讲艺术规律至少是一条。剧本当然要靠编的,但你要研究故事结构,要重视人物塑造,要揣摩细节真实,要有引起共鸣的价值观。不能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一个剧,逻辑不合情理,破绽处处可见,怎么能吸引人,更不用说打动人。
讲艺术规律的作品就不一样。这次《剧院魅影》阔别十年在文化广场重演,连演65场座无虚席,演出方、运营商、剧院,当然还有十万观众,皆大欢喜。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从音乐家韦伯先生到制作人卡麦隆,始终把寻找一个好故事,编一个好本子,放在第一位。他们费尽心机,确实找到了一本高度戏剧化的传奇小说,并塑造了魅影这个具有复杂人性的人物,从而奠定了全剧的艺术核心。让观众像克里斯蒂一样,被魅影吸引,鼓舞,撕裂,敬中有爱,爱又不能,转而为恨,亦恨亦怜,这种让你进入人物内心的体验,并伴随浪漫音乐的情感起伏,才是达到了艺术的效果。这恰恰是我们今天许多作品所缺乏的。多少年来,概念化地塑造人,把价值观当标签往作品身上贴的积习并未改掉。倒是近年来拍的一些谍战片如《暗算》《风声》《借枪》等,人物的刻画比较下功夫,或许也因为一个人要演正反两个角色,人性的复杂性,心理活动就出来了。所以观众觉得好看,收视率上升。于是一段时间“荧屏枪声响,天天抓特务”。好像不写间谍,我们就不知如何刻画人的复杂性,这是不是有点可悲。当然,凡事一拥而上,结果又会落套,出挑的谍战片也就那几部,不讲艺术规律,间谍也是写不好的。
比起当下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各色人等的丰富多彩,我们的影视、舞台作品多少显得有点贫弱。不要说像《剧院魅影》那样连演30年不衰的作品,就是像春晚这样年年可一显身手的大众舞台,我们都难以做到让期待稍稍得到满足,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是一件小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