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很多国人的最爱。旅游一词古已有之,较早出现的文献可以追溯到南朝沈约的《悲哉行》,其中载“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即在收录有5万多首诗歌的《全唐诗》中,有6首诗以“旅游”为题,全部诗句中22次出现“旅游”一词。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在我国古代的经典辞书中刊载过“旅游”一词。
而“旅游”两字则在殷商甲文中出现多次。旅,甲文作(见图一)。(旗帜)与从(众人)两字根构成,指众人结集在旗帜下会军旅之义。此字形蛮像今天的众游客尾随导游举起的小旗前行。
金文“旅”还配有“豪华”战车(见图二),《说文解字》:“军之五百人为旅。”可见“旅”的最早含义是军事单位,今语还有此义,例如军旅、师旅等。旅字后来引申为旅客、旅途、旅行等,应该与军队到处走动有关。
《周易》有《旅卦》,艮下离上,含义是山上有火,寓有流离失所之意。故此卦之“旅”不同现代意义上的旅行。
旅字表示出行义,最早见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羁旅之臣”。羁旅指寄居在外,显然也不是作为享受生活的旅游而言。古代交通极为不便,出远门是件苦差事。
游(遊),甲文作斿(见图三),从从子,是人(子)举旗()象形,其会意古代旌旗缀于正幅下沿的垂饰。《说文解字》:“旌旗之流也。”这个“流”字,一般认为应该是“旒”,是古代贵族旌旗边上添缀的饰物,王旗十二游,公爵旗九游,侯伯七游,子男五游。现在看京剧传统戏,还能找到类似的旌旗。金文同,篆文改为从从汓成“游”,汓表声亦表流动意思。故又古同“旒”:《周礼·春官·巾车》:“建大常,十有二斿。” 大常即大旗,正幅为縿,斿则属焉。旌旗飘动有如水的起伏流动,故游作“游泳”用,便是从此“飘流”义引申而来的,《诗经》有“游之泳之”的诗句。于是游的旗帜垂饰之意则另加声义符的无“氵”之“流”,成“旒”。
有趣的是,古代的游(遊)还有两个特殊的含义,一个是从学,即拜师学习。《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学一点技艺为游于艺,由于此“游”影响广泛,后世就把跟老师学习叫做从游;另一个是交游,即结交朋友的意思。
由于不少字义霄壤之殊的“繁体字”(含繁、简、异的传统正体字)被简化成一字了,现在简化字的古汉语文献,平添了许多问题。传统正体字中遊虽为游的异体,但还是有义项上的些许差别。水中行用“游”,即“浮水曰游”;陆上行用“遊”,旅游作“旅遊”;其他“游”通“遊”(遊又作逰)。简化字以游代游、遊两字后,本义就混淆了。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周南·汉广》),这里的“游女”古汉语用字如斯,指的汉水女神,是在水中的“女子”。如只读简化字版的中华古汉语“文献”,又不了解传统正体旧版(含影印版)之原意,导致今天某些“专家”与词典的释解,误将“游女”说成是“外出游玩的女子”,就贻笑大方了。日本江户时代,妓女被称为“遊女”(ゆうじょ),“遊女に身を落とす”(沦为妓女),妓院集中的地区叫“遊里”。游与遊,现在日语汉字还分别使用,准确传承着我们古汉语置字意涵。这无“氵”从“辶”的遊,才自然与水无关,日语“遊女”又读作“あそびめ”,直译倒是“游玩的女子”。
春天来了,又到适合旅游的季节。当今交通便利,旅游点设施完善,外出旅行已非古时之“苦差事”,大家一定都怀着好心情,踏上旅途,游历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