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阿布扎比的土地,脑子里便浮现出阿拉丁神灯的故事。这个从沙漠和海湾中修建起来的城市,一幢幢现代建筑争奇斗艳,马路上劳斯莱斯一辆接着一辆,处处呈现豪华富丽的景象,丝毫不比欧美大都市逊色。难道真的是阿拉丁用神灯召唤神仆,帮助实现愿望的吗?
走进民俗村,我细细寻找答案。
这里重现了阿拉伯人建在沙漠中的古老的茅草房。院落,客厅,卧室,以及储物间等等,一派土黄色。房间的地上全是沙子,只有中间铺着地毯,围绕桌子和床,铺放座垫。院落里,还架设着秋千,栽种了绿树,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院落后饲养着牛羊鸡鸭,还有一只庞然大物,分明是牛的形象,却长着驼峰,人们称之为“驼牛”,据说是骆驼和牛杂交的产物。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水罐雕塑,它倾斜着,正向围着几圈护栏的池中注水。这不能不令人领悟,水,对于阿拉伯人这个游牧民族,是何等的重要。广袤的大沙漠中永远缺水,各个部落的人们常常在自己家门口放上一个水罐,里面装着淡水,提供给牵着骆驼从家门前经过的路人,让他们得以解渴。嗓子里冒烟的路人喝上一口甘冽的水,浑身增添力量,重又开始艰辛的行程。水罐,成了筚路蓝缕的象征。
我们来得晚了,暮霭悄然垂降。露天集市的摊点已经收拢。但从集市小院门口挂着的门牌可以看出,有银器店、珠宝店、面料店、家具店、装饰品店、香料店等等。这是阿布扎比的昔日景象。1971年以后,依仗丰富的石油资源,不到四十年,这座阿联酋都市就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人工半岛城市。
民俗村所在的人工岛海滨地带,是当地人野餐和休闲的理想之地。老年人在沙滩上相互搀扶,结伴而行;身披黑纱的少女拿着手机,在岸边喁喁耳语;摩托艇划破水面飞驰而至,随即一个转弯,激起巨大的浪花。露天餐厅里,客人们在遮阳伞下呷着饮料,品尝阿拉伯香料碎羊肉,欣赏两岸风景,自己也成了一道风景。
我举起照相机,拍摄了一幅反差强烈的照片。近景是民俗村简陋的茅草房,远景则是阿布扎比城高耸入云的建筑群。蓝天下,一边是木船茅棚,一边是高楼大厦。今天的辉煌植根于悠久的传统,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已显得太平庸。
阿布扎比城市主干道第二街的街心,有几座白色的雕塑,其中有茶壶,也有阿拉丁神灯。如果说,茶壶象征着传统精神,阿拉丁神灯则象征着民族理想。这个国度,一夫多妻制与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并存,原始的封闭状态与西方文明的开放同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五十年之后没有石油可供开采了,低碳和新能源依然要支撑阿联酋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