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呈现莎剧原味,迎接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华语首套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呈现莎剧原味,迎接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华语首套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呈现莎剧原味,迎接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华语首套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呈现莎剧原味,迎接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华语首套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呈现莎剧原味,迎接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华语首套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2014年04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呈现莎剧原味,迎接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华语首套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出版
“莎士比亚”有了“诗歌体”
乐梦融
■ 莎士比亚  图TP
■ 汉语诗体《莎士比亚全集》  图TP
  谈到莎士比亚的中文译本,普通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先生与梁实秋先生的译本,尤其是朱译本文采斐然,通晓流畅,影响华语世界半个多世纪。

  今年4月23日,英国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上海译文出版适时推出了方平先生主编主译的十卷本《莎士比亚全集》。不同于之前的散文体版本,该套全集是华语世界首部诗体《莎士比亚全集》,共收莎剧39部(在传统上的37部之外又收入《两贵亲》和《爱德华三世》两部戏剧)。

  朱生豪的译本珠玉在前,为何在当下为“莎士比亚全集”套上新装?昨天举行的文学研讨会将这套永恒的经典放在聚光灯下。

  呈现莎剧“原汁原味”

  莎士比亚戏剧的原貌是以素诗体(blank verse)为基本形式的诗剧,以诗体译诗体,尽量使译文在语气、语言节奏感上更接近莎剧原貌。方平主编、主译的这个版本是头一个华语世界用诗体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译本。

  方平先生是中国莎学泰斗,生前是中国莎士比亚协会会长,国际莎士比亚协会执行理事。

  这个译本溶入了最新的莎学研究成果,每部剧作和诗歌作品之前均有“前言”——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等,对这部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综合评价;之后又附有简明扼要的“考证”——对此部作品的版本情况、写作年份和取材来源等做出交代。

  译文社认为,这套诗体“莎翁全集”470余万字,堪称整个华语世界搜罗最全、校勘最精,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首部诗体汉译莎士比亚全集。

  与朱生豪先生译本对比

  通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朱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诗剧的原味,而本套译本,以诗译诗,力求贴近莎剧的本来面目,意味着对于语言的艺术形式给予更多的关注,更看重形式和内容血肉相连的关系,不满足停留于语言表层的意义上的传达,而是力求在口吻、情绪、意象等多方面做到“归宿语”与“始发语”的对应,在语际转换中力求把“失真”减少到最低的限度。

  方平先生还在翻译过程中,试图把莎剧文本从传统的“案头剧”转向“台上之本”。比如在原来的莎剧中附加于文本的一些说明词、舞台指示等相当一部分不是出自莎士比亚之笔,而是当时的抄录员、剧场的提示者,以及18世纪的编著者。

  比如在《驯悍记》中,方平先生参照了泽菲瑞理导演的故事篇《驯悍记》(1967)中的处理,用这样一行舞台指示交代了当时的情景:【把新娘摔在肩头,扛着她就走;仆从格路米随下】。而朱译本则按照“牛津版”简单地交代:【彼特鲁乔、凯瑟丽娜、葛鲁米同下】,没有展现新娘被新郎“抢亲”似地当众劫走的场景。

  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张冲以喜剧《威尼斯商人》为例,译者的文风立判。第一幕第二场结尾,鲍西娅有句台词,朱生豪译作“垂翅狂蜂方出户,寻芳浪蝶又登门”,方平先生的翻译改为了“一个求婚的刚打发走,一个又来把大门扣”。张冲教授觉得,朱的译文似乎把鲍西娅这个富家女角色演绎得刻薄了。

  “进入角色,进入戏境”翻译

  该套丛书责任编辑冯涛提到,欧美现当代莎学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强调莎剧和舞台演出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翻译工作中,方平要求自己和同伴们“进入角色,进入戏境”,“心中有戏,有助于把人物的口吻译得更传神些,或者更确切些。”“方平先生希望恢复演出,是可以用做台词的,不仅仅用来案头阅读。”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原院长荣广润也认为,朱生豪先生的译笔有华丽的文采,但这套方平先生的译本更强调准确平实,初看也更适合舞台的演出。他同时观察到了新版莎士比亚全集部分剧名作了更改。“《无事生非》翻译成《捕风捉影》,冲淡了道德批判味道,动作性更强。”其余更改译名的有,《终成眷属》改成了《结局好万事好》,《一报还一报》改译《自作自受》、《雅典的泰门》改为《雅典人泰门》。

  台湾诗人、翻译家余光中对本套译文寄予厚望,他指出莎士比亚首先是一个专业戏剧家,其作品是为了演出而创作的,并不是为了案头阅读。方平等人的译本,有望恢复莎士比亚剧作本来面目,从“案头书”变成“演出本”。      本报记者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连载
   第A31版:专版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莎士比亚”有了“诗歌体”
奇葩并蒂
方平生平
哈姆莱特“内心独白”译文对比
四套译本介绍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18“莎士比亚”有了“诗歌体” 2014-04-01 2 2014年04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