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学界大儒,从小长大看的,都是变格为散文体的朱生豪译文,案头捧读,从里头能领略到汉语行文的高妙境界。朱译完成在先,文字功底炉火纯青,行文气势恢宏,只是上世纪30年代参考材料少,要顾及普及,有其变通出格时的权宜之惑。
方平先生的译本不为普通读者所熟,从文体上初看,优美大气的文字,精准平实的翻译,规范的音韵调节,用诗歌体给中国读者还原出一个更真实的莎士比亚,也同样追求这一种淋漓尽致的酣畅,让莎翁的诗剧不仅置于案头,更是能够让人朗诵念读的台词。和前贤朱生豪先生一样,方平先生的译本,也是耗费了他的毕生心血,堪称中国翻译史上的两朵并蒂奇葩。
要把英国莎士比亚的素体诗成功移植过来,岂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文学翻译毕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方平先生自己说,翻译经典名著,也不能期望自始至终都是使人应接不暇的神来之笔,都达到了形神兼备,总有力所不及的时候,总有不得已而作出存形还是传神的两难选择。《无事生非》更名为《捕风捉影》,乍看起来有点不习惯,但这样的感觉有些主观了。追求“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发烧友”不妨对比查读,体味下是喜欢妥帖的底本原貌,还是一气呵成的通畅。
方平先生主译主编的这套“莎翁全集”终得出版,这是在朱生豪之后,为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再竖起一座里程碑。但是,方译与朱译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关于莎士比亚的汉译,此次出版也不意味着一切尘埃落定,而是向着巴别塔式的理想范本为后人开拓出一条大路。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