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类广泛使用的是基于门电路的二值计算机,但世界各国早已开始对各种新型计算机的研究,例如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姚悦说,由于光纤的发明,计算机已不再局限于使用电信号,光信号不受光强弱变化的影响,容易识别,并且,光色叠加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光学操作,对计算设备的要求也较低。
“我的灵感是来自于画画,两种颜料混合形成第三种颜色的过程,是不是也可以是一个数学运算的过程呢?我在查阅资料后发现,不同光色的叠加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这个叠加也可以看作是瞬间完成的,所以,我假想用光色叠加的方法可以完成高速的数字运算,这便引出了我的课题探究。”这名大男孩说起自己的创意显得十分专业,“本课题是从光色这一物理量出发,建立了一套采用不同光色传载信息、使用有色光源改变光色、使用颜色传感器装置判断光色、采用现有器件控制和存储的计算机系统的全新设计思路。这对既有的计算机运算思路是个颠覆,而且,光学计算机的计算速度是传统计算机的几百倍。”
“研究的路上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可能你有很好的想法但是却很难实现,所以坚持到底非常重要。这或许就是我能够取得一点成功的秘诀吧。”对于获奖,姚悦显然还处于兴奋之中。他说:“颁奖的时候,一直宣布到二等奖时都没念到我的名字,当时已经有点灰心了,结果没想到拿了一等奖。现在,除了要感谢父母对我坚持探究课题的理解与支持,还要感谢学校的彭禹、陈云鹤两位指导老师,以及上海交大的吴晨涛教授,还有市科协、市青少年科学社的老师们。”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他希望有朝一日,光学计算机可以在生活中普及,这次得奖也为他日后的研究增添了很大信心。
本报记者 王蔚
【相关链接】
今年5月16日,第6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在美国洛杉矶闭幕,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名小小科学家参赛。在本次大赛上,共有5名中国大陆学生凭借5个创新项目获得共计7个奖项。
按国际小行星协会的规则,凡在英特尔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的学生,都有资格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颗小行星。这也是一项国际性的、永久性的崇高荣誉,目前已有40多名中国学生获得小行星命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