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敏教授昨天介绍说,一种叫做TEKT4的基因呈现“富集性”突变,可能提示乳腺癌患者使用某些化疗方案会发生耐药。如果患者治疗前可以先行病理基因检测的话,将可筛选出适宜人群,进而大大提高紫杉醇类化疗方案的有效率,同时也避免了一部分乳腺癌患者接受“过度”或“无谓”的治疗。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某些早期乳腺癌患者只需通过根治性手术便能获得治愈可能,无需后续放疗或化疗,这些患者通常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两成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超过70%以上的乳腺癌患者需要接受术前化疗、术后化疗或者术后放疗,以达到降低复发风险、缩小病灶等目的。
作为最为常用的化疗药物,紫杉醇类药物已在临床广泛应用10余年。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紫杉类药物一线治疗的有效率为50%,二线、三线治疗的有效率约为20-30%;有近半数患者忍受了紫杉醇化疗的毒副反应,却不能从中获益。“相比蒽环类的化疗药物,紫杉醇有其特色疗效的同时,最大弊端就是‘耐药性’。”邵志敏教授强调说。
到底哪些患者会在紫杉醇药物的化疗中出现“耐药”问题?导致一部分患者对此类药物不敏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为了破解谜团,邵志敏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过去3年半时间里,运用深度基因测序技术,通过比较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的基因突变情况,找到了耐药的“元凶”。
研究结果还进一步提示,既然已证实持有TEKT4突变的患者无法从紫杉醇的化疗中获益,应该倡导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之前,先进行病理基因检测,筛选出那些真正对紫杉醇敏感的患者。
“患者可以通过穿刺等方法取到病灶组织,通过病理科的基因测序,便能在较短时间里检测出TEKT4基因突变的情况。”邵志敏表示,这种检测方法在技术层面并没有什么障碍,费用也不会特别高,他个人非常看好未来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