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很多常见疾病或起源于心理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近几年的调查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平均发生率超过4%,而在发达国家则高于6%。2009年,全球重症抑郁病患者超过9800万人,接近一个亿,而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已达4亿多。在年满20岁的成年人口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5%的速率在递增。预计到2012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将上升到10%;到2020年,其重症患者的死亡或致残率将升至疾病总类的第2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国内应用新的疾病分类和诊断系统进行的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10‰~15‰左右,与发达国家结果相近。这一类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其中抑郁症是主要的一块。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到2020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的社会总负担将上升至整个疾病总负担的1/4;抑郁症则将占其据其中的40%~50%。
令人遗憾的是: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反差,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医师对于抑郁症的识别率也不到20%。换句话说,连大中型医院的医师对其认识仍旧接近于空白,更何况其他人?而现有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规范的治疗。从另一个角度说,尽管现在这类疾病已经占据疾病总负担的很大一块,但仍有更多的人遗留在外。可见,问题之严重,不容忽视!
我们的第一手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近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与心理应激相关的疾病患者约占人群的10%~15%左右,约1/3强的躯体疾病及心身疾病都由精神障碍为先导。也就是说:心灵感冒等还可以是其疾病的诱导因素。
百病,或皆起于“心”。笔者在20年间组织了多项相关的调查研究。证明了一点:很多常见疾病或起源于心理,或者说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个性、心理、情绪等的因素每每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例如,调查结果表明:内科心血管疾病中约60.3%的病人或病症,其起因或疾病发展过程明显受制于个性的心理情绪因素;而消化道疾病中这类情况则约占57%;内分泌疾病患者中这类情况更是高达75.4%。具体而言,临床调查发现:工作紧张度高是冠心病发病重要原因之一。紧张状态对冠心病患者的发病,要比遗传、高脂饮食、吸烟等显得更为重要。在20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调查中发现伴有抑郁、焦虑和疑病状态的有116例(53.3%)。
有个经典的教案:某美国中年男子在某大公司干了20多年,一直没有得到提升。快50岁时,他被提升为一个部门领导。提升后,他工作更加努力,更加投入。有天上午,他到公司上班时,突然感觉有点胸闷,脸色不好,出了点冷汗。就在他准备去医院之前,他的上级领导得知后来看他,鼓励表扬了他几句,说我们公司员工如果都像你一样,会怎样怎样……听到这个鼓励后,他所有症状消失了,又像原来一样,继续工作。到了中午,症状加重了。不得已,到了医院一查: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伴有前壁区的心肌梗死。结果一出来,他的症状更是加重,胸部憋闷、疼痛……下班前,公司董事长听说他生病后,专程来医院看他,然后,又是一番肯定、鼓励与安慰。看到董事长亲自来看他,他受宠若惊,与董事长对话轻松自如。董事长走后,他症状竟然几近消失……第二天早晨,医院主任教授来查房,他的症状又明显加重,憋气、疼痛,说不出话了,需要用氧气了……有个细心的医师叫恩格尔,记录下了他短暂的病情变化史,认为他的每一个缓解或加重,都是情绪因素在起作用。领导的肯定,董事长的表扬,让他心花怒放,心情愉悦,病情明显缓解;得知自己患了冠心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或主任教授来查房,他自我意识到病情不轻时,自我暗示又促使症状显著加重!症状都是伴随着情绪变化而坐上了“过山车”,起伏变化很大!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的患者以及死亡患者家属所做的调查,也发现多数患者发病前一段时间,近7成有紧张、焦虑、生活不满、恐惧、压抑或睡眠障碍等情绪应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