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喜欢上了海上名点
鲁迅还喜欢吃油炸的食品,包括油炸的菜品。据说在北京时,朱安夫人常常用白薯切片,和以鸡蛋、白粉然后油炸,香甜可口,很讨鲁迅的喜欢。因为这种做法非常家庭化,餐厅反倒没有。后来这个点心被戏称为“鲁迅饼”,不过这种做法在中国西南的土家族和苗族食品都可以见到。那一带的小商贩会摆个摊子,有一口锅,锅里有油,油里有铁皮做的提子,里面是炸油粑粑,但不同的是,这个小吃是用大米和黄豆磨成的,炸出来的香度比鸡蛋和白面粉还香。
1912年5月,鲁迅刚到北京时住在绍兴会馆,这里离观音寺稻香村只有两三里路。我粗略统计了,鲁迅日记,从1913年到1915年两年的时间里,到稻香村买糕点的次数有15次之多。在那个时候,进高档糕点店里去买糕点是必须有些经济基础的,可见鲁迅在教育部门任职的时候,待遇很不错。
鲁迅喜欢北方的面食,他在小说《孤独者》中写过: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闻喜煮饼迄今还是山西的名小吃,出于山西闻喜县。虽然叫煮饼,其实制作方法并不是煮,而是炸,形状也不是饼,实际上是球。它是用面团做成的面皮,包芝麻加白糖等甜馅成球形,然后入油锅炸熟。我们老家做这种饼一般是用糯米。吃的时候掰成两半,可拉出一缕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甜而不腻。
搬去上海,鲁迅又喜欢上了海上名点,其中一道叫做“伦教糕”,产自广东顺德伦教镇,是广东著名糕点。伦教糕是用大米磨糨,加糖水发酵,蒸制而成,1935年4月鲁迅在《弄堂生意古今谈》曾提到此糕,在《临时杂文》又一次谈到上海市面出售的“桂花白糖伦教糕”。文章说伦教糕已经改变原来的纯粹白糕,成为红白两种,白色是桂花糕,红色是玫瑰糕。可见鲁迅对这种食品十分熟悉,很了解每种点心的来龙去脉及演变历史。
我还考证出鲁迅喜欢一种叫做“小麦铃”的江南小吃。小麦铃主要是浙江的特色小吃,是著名作家曹聚仁的夫人王春翠做的。王春翠回忆到:她亲手用土豆、梅干菜和小麦铃一起煮给鲁迅吃,鲁迅一边吃一边问是怎么做的,然后王女士给鲁迅介绍说,先用揉好的面粉摘成一小粒一小粒,然后放在竹筛上,轻轻地摁摁。摁出来的像小铃,里面是空心的,形如蝌蚪的小麦铃就出来了。鲁迅先生吃了满满一碗,连连称赞“好吃”。小麦铃用筛摁出,这个做法很好,再将梅干菜和土豆片放在一起,肯定非常好吃。这道小吃有些像“杭州猫耳朵”。
被称作“民国第一吃家”的谭延闿,自号祖庵。这位老先生不简单,号称“民国政坛不倒翁”,做过两广督军、陆军大元帅、行政院长等,甚至传说孙中山一度撮合他和宋美龄结婚,被他拒绝,宋才成为蒋介石的夫人。
谭延闿算是出身名门,父亲谭钟麟担任过两广总督,他自己也是咸丰六年的进士。谭延闿的父亲就是一个吃家,这种机缘,造就了谭延闿在美食上的造诣,特别是对湘菜发展的巨大创新和推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谭延闿,就不会有现在湘菜的面貌。直到今日,“祖庵菜品”还是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重要组成部分。
谭延闿父亲任两广总督时,家厨以粤厨为主,大部分来自潮州。潮州以前是粤菜的一部分,后来独立出来自成菜系。谭延闿祖籍湖南,成长时期又受到过粤菜的影响,以至于在此后的日子中,他对湘菜的发展,以及粤菜与湘菜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湘菜本身厚汁重味,将粤菜的清淡香醇融入其中后,使湘菜的味道更加鲜美,为日后成为八大菜系之一打下基础。
很多名人好吃,谭延闿也不例外,而且美食还被其用作外交的手段。谭延闿有个很知名的座右铭——“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谏言,三不得罪人,这使他成为动荡局面里的不倒翁。“三不主义”以外,他就以美食与人交际,而用来待客的美食,则是以“祖庵系列菜品”为主。
祖庵系列菜品的产生,主要得益于他的两位厨子,一位是江苏籍主厨谭奚庭,以烹调淮扬菜为主;一位是湖南籍主厨曹敬臣,以烹调湖南菜为主。淮扬菜清淡,湖南菜味重,谭延闿对这两个菜系的喜爱,为以后湖南菜和淮扬菜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