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细而长,营养好,有形有实,说它是“水中人参”也算妥帖。
好东西吃了便是,却往往还要给个说法,炒出个名声。那些传说,不靠谱的多,关乎泥鳅的一道名菜“泥鳅钻豆腐”竟然跟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貂蝉搭上了边。其实,“泥鳅钻豆腐”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泥鳅在豆腐中钻来钻去。豆腐借着泥鳅里外穿梭成蜂窝状,恰巧入味。想象倒是合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乃吃货,难敌佳肴之诱,也想验证这道菜的传言真伪。
那天我买了一块豆腐,如法炮制。结果呢,豆腐纹丝不动,泥鳅是一条条横尸汤锅,一点也不像传说的那样,不是那么回事!看到如此情景,我的第一感觉是,泥鳅你傻呀,不往冷豆腐里钻?
继而莞尔。明白了,“鱼非子”,焉知子之思,一厢情愿罢了。想象属于人,不属于泥鳅。
不过,泥鳅烧豆腐却是一道不错的菜。只是不要听信传言,泥鳅是不知道钻豆腐的,豆腐要劳驾你用刀切成块。泥鳅烧前先放在盆里清水中,让它借着呼吸吐出胃里的杂食,想着每天换水。红烧泥鳅放酱油,配上葱、姜、辣椒上色入味;白煮煲汤其用料相似,不放酱油,用砂锅小火慢炖。汤成,其汁乳白鲜美,既营养又好看。无论红烧还是煲汤,泥鳅肉都不失鲜美的口味。吃泥鳅也简单,齿咬至脊,捏头一抽,一根完好的脊骨全出。
干煸泥鳅也有做的。泥鳅片炒干水分,加豆瓣酱、料酒等炒成红色,加姜丝、蒜片等炒香,加酱油上色,佐以洋葱、黄瓜等配料,淋少许麻油便成。干煸泥鳅味重,下酒佐餐皆宜。却又很难两全,干煸泥鳅吃不出泥鳅肉质固有的细腻和鲜嫩。
泥鳅跳,雨来到。泥鳅喜欢雨前在水里打挺。这时候钓泥鳅最好。我们小时候钓泥鳅多用细竹丝。将竹篾削成枣核状,两头尖,长不过一厘米,细如牙签,做成倒“T”字形的鱼钩。钓钩中间拴根结实的细线,线系在竹竿上。蚯蚓套在竹尖上,钩放水里,不一会的工夫,泥鳅便上钩了。蚯蚓老是叫泥鳅吞进肚里,换蚯蚓麻烦。我们也用布兜钓泥鳅。笔记本计算机大小的一块方形纱布做成兜,四角用十字架的竹篾撑着,竹篾中间系根线,线系在竹竿上。兜里放些饭粒、咸肉骨头等做饵。兜放入水中,想着过一会提起便是。有时,布兜里也能钓着虾和小鱼。我还用布兜钓过一条甲鱼。这一意外收获,让小伙伴们羡慕了好一阵子。
冬天至春,泥鳅便钻进泥里了。水干,沟底湿处,有细小的孔。我们知道,这泥下有泥鳅。顺孔挖泥,一锹土,就能挖到泥鳅了。泥鳅周身涂满黏液,泥下有湿滑的窝,蛰伏地下,懒洋洋地似在冬眠。离水,天冷,泥鳅不再活泼。一条小沟,能挖出三四斤的泥鳅。将泥鳅放上腊肉红烧,加上姜、葱、蒜瓣等调味,那是上好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