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历史是否又走到了似曾相识的岔路口?由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卓越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以及美国新经济思维研究所等联合主办的“国际货币体系再思考暨布雷顿森林体系七十周年后会议”日前在沪举行,来自国内外政府和研究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共同就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路径,货币政策、资本流动和汇率制度等焦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会长、原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认为:“前些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重大缺陷,我们如同当年一样,面临着重新思考和设计国际货币体系的责任。”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在会上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已大大超越了贸易结算需求。现行国际货币现状与问题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一是缺乏对储备货币发行的约束机制;二是主权货币与国际货币两种货币角色的冲突;三是缺乏对国际货币失衡的有效调节机会。她认为,未来改革的方向到底是“新怀特计划”还是“新凯恩斯计划”,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代替美元,被认为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但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卓越发展研究院院长乔依德指出,2008年危机爆发时,国际社会对于改革货币体系的呼声最高,目前随着全球经济总体趋于稳定,改革又开始缺乏动力。“很难说现在是不是一个改革的最佳时机,但今年正值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70周年,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去回顾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更多地去考虑可以改进的地方。”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则认为,各方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呼声很高,但至今尚未形成一揽子的整体改革框架路线图,即使局部的一些象征性的改革,进展也十分有限,“它们(象征性改革)有助于减轻危机可能对全球造成的影响,但因为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未做全面、系统、根本改革的前提下,对现行体制的一个补充和改善,所以并不能够防止下一次危机的发生。”她提出,改革的任务应该向上游迁移,从防范危机的影响,到发现和预警潜在的风险、防止系统性风险的集聚。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表示,上海作为近代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对于货币体系的稳定及其重要性,感受至深。以“国际货币体系再思考”为主题的论坛在上海召开,意味深长,释放出积极的信号。
“从全球的货币体系或者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来看,当然其背后并不是货币本身的问题,而是金融和经济的问题,所以,人民币要不断地扩大跨境使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必须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来支撑它”,屠光绍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是要建设面向全球、在全球配置金融资源的市场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中国的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相匹配。”
本报记者 鲁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