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小彭系安徽百神庙镇人,原在该镇市场经营农作物种子摊贩,兼售干货,如桂圆、核桃、枣子、木耳之类。丈夫病殁后,来沪打工。她的口头禅是:“我不需养家糊口,我来打工是‘潇洒走一回’!”光阴荏苒,她在我家这么走一回,于腊月廿五,毅然扬手和我们拜拜了。
农家这时都在忙着过大年,谁肯离乡背井?天从人愿,及至介绍所,竟有一个老妇人已来了三天,正在“守株待兔”,我们则如“绝处逢生”。我女儿付了介绍费办妥手续把她领回家。
我见领回来的这一位,梳个童花头,皮肤黧黑,眼眶深陷,瘦脚伶仃,估摸60开外,却像“挑山女人”那样用桑木扁担挑了一副重担(行装),打开蛇皮包,网线袋,别开生面的一幕出现了,原来她带来了电热毯、面盆、脚盆各一,钢精锅、钢精碗、盆、杯子,四季衣衫,晴雨鞋履,皖产小吃,米花糖,萨其马、麻酥糖……实在繁杂,不再赘述了。
行李安顿好后,我们就叙谈起来,首先说明腊月来沪的原因,她怕过了春节,人们潮涌上海,工作就难找了,所以她赶在腊月来沪打工。
她说今年62岁,生日是腊月十二,故乳名冬姐,直到领结婚证时须用大名,由公公给取名为“桃子”,她姓肖,故身份证上确为“肖桃子”。
我爱听她讲乡下有趣的事情:她说她家的房屋是三上三下,儿子媳妇孙子住楼上三间,她住楼下三间,房周围竹篱。有趣的是她家养9只蛋鸭,一里外有供鸭子游弋的河浜。清晨9只鸭子出棚后还自动排好队蹒蹒跚跚走到河里去觅食小鱼虾,下午2点钟会回来吃点心——玉米和谷粒,吃罢再自动下河。太阳下山了,小肖就到河边去反复呼喊:“喔,噜噜噜……”鸭子乖乖上岸跟着回家,晚餐,入棚。这9只鸭子产蛋率很高,积聚起来腌制咸蛋,除了自己食用外,可到市上出售,贴补家用。
小肖说她患盆血,每天要吃红糖赤豆汤,她带来一只大塑料瓶,里面装满野生赤豆,赤豆竟有野生的,我还是第一回听闻,我叫她说说来历。
她说在她住宅附近有一片荒地,里边蓬蒿草有半人高,“一支黄花”蓬勃生长,开得招眼,就在其间杂生着野赤豆,她采摘了几斤带来上海食用,她媳妇竟采得近20斤,因为4岁的孙子喜吃“百家饭”,媳妇就以这些野赤豆作为还馈礼品,答谢左邻右舍。
我因双膝患骨刺,出外坐轮椅由小肖推着去医院就诊或上街买东西,一有余暇休息,她就蹲着,不脱庄稼人的旧风尚。
有天我去医院针灸,她却坐在空着的推拿师专坐的高椅上,在众目睽睽下,她却吧啧吧啧地嚼苹果,四方射来诧异的目光,她却浑然不知。
小肖爱照像,“五一节”我们在大女儿家聚餐,小肖要大女儿给她拍照,在钢琴、壁炉、大自鸣钟旁,大幅油画下,都留下她的倩影。
小肖老早就蓄意回家了,其实是思念孙子孙女,推说要种玉米去。预先在菜场购买了三只塑料淘米箩,九块汏碗布,三盆仿真红花,十双毛竹筷,她打算分给女儿、媳妇、自己各一份。一个同乡保姆嘀咕说:“真是乡巴佬,安徽地方什么东西都有卖,何必从上海带下去!?”
为了酬答她这一时期给我周到的服务、辛勤劳动,我在附近饭店请她吃了一顿饭,她诚挚地致谢。5月19日,我女儿给她结算了工资,午饭后,她仍挑着一重担行李,离我们而去。要和我们告别时说:“我原来想把堂弟家的两只小狗带回乡下去豢养,因为现在还未断奶,不会吃饭,我的想法不成功了。”她就带着这种遗憾去赶长途汽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