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的品质差异也很大。同样是通俗文学,国外那些赫赫有名、发行了千万册的作品,翻译到中国来,很多人看了不禁一愣,说这哪里是通俗文学,语言干净、生动、形象,思想似乎也并不浅直。
他们为什么误解?因为他们习惯了境内的通用标准。这个标准是由受众的文学素质决定的,像我们这些黄色、拙劣、低俗的所谓通俗作品,在另一个文明水准很高的族群里根本不可能大行其道。
可见不是人家的作品不通俗,而是真正的通俗文学就应该那样写,应该达到那样的水准。好的通俗文学也要求语言的简练和干净,要求在语言的平均数里做到最好,有一种明快利落感——像我们平时说的,“那两把刷子要好”。再就是,不能公然倡导庸俗混世或诲淫诲盗。
在我们这里,不要说通俗文学,就是那些所谓的“纯文学”,语言已经极不讲究,甚至以拖泥带水和粗糙不堪为能事——有人竟然说“泥沙俱下也是伟大”。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通俗作家,他们的写作态度是极其严谨的,有的作品甚至有宗教感、有神性、有雅文学才有的诗性因素。它们的确在思想、语言及各方面取得了最大公约数和平均值,编织出一个曲折的故事,让读者有一个舒服的结局,总之也是一个套路。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就像理论家讲的,是类型化的,不具有生活中的无限复杂性——所以它仍然还是通俗文学。
境外的一些好的通俗文学作品,在我们这儿竟然被当作雅文学的代表去推崇,这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
可见比较之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阅读水准就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