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熙先生要出文集,嘱我作序,我义不容辞,也乐于从命。
均熙算得上是一位多才多艺之士。他学中文出身,一生都是为人作嫁的编辑匠,最高“官”至文汇出版社副总编辑。后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便从事审读工作,勤勤恳恳,直至退休。我与他相识是在桥牌桌上。他对桥牌研究多年,具有专家水平。他写的桥牌专著,我拜读过。后来,我们两人成为桥牌搭档,经常参赛并获得优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作之余,花三四个小时,打一场桥牌,其乐无穷。我曾与他在上海市郊获得过一次全场最高分,最后捧得一等奖——每人一只小母鸡。那时候,他在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担任编辑室主任。我从侧面了解到,他不但中文好,外语水平也高,而且对出版工作又很有想法,是个难得的人才。我当时兼任文汇出版社总编辑(马达同志为社长),后又兼任社长,考虑到编辑部要扩充力量,急需有为之才,经文汇报党委研究,决定把均熙引进文汇。期间几经周折,历经多年,最后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使他在I997年7月正式加盟文汇出版社。于是,我们在朋友关系之外又多了一层上下级的工作关系。
均熙的这本文集,可以说是文如其人。均熙是一位坦荡君子,文集中他不避忌讳,讲了一些工作中的人事纠葛,有人际关系问题,也有专业方面的不同见解。这些叙述,说的是大实话,其中自有是非和哲理。人际关系上的这些碰撞,回头看,犹如“茶杯里的风波”,大可不必当真。但彼时彼境,人被小环境所限定,想超脱也难。我一向欣赏均熙的文人气质,他虽然常常摆脱不了找上来的烦恼,但从不放弃创作的追求。在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之余,他有多种专著问世。凡有新著,都会送我,我也会认真拜读。读他的文集,可以看到,他讲烦恼,但并没有陷入你争我夺的漩涡之中,他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走,终有所成。他是人生的胜者。
均熙退休已有多年。这些年,虽然身体状况不佳,仍笔耕不辍,他的文章还时不时见诸报端。我看他这辈子,书生本性已成,改也难,也不必改。他似乎不适宜担任正职,而且还要看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在什么样的正职手下当副手。对于书生气很重的人来说,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这样评价,并无贬意。人生道路千万条,何必都走仕途?均熙是编审,学有专攻。他对现代汉语新词以及方言都很有研究,锲而不舍几十年,个人独立完成多部新词词典并获奖。香港乃至国外的报纸上有人作过大幅介绍,而且外国的大学教授、汉学家也纷纷慕名而来,登门请教。当年在文汇出版社,重要书稿都由他负责终审,经他终审的书稿质量让人很放心。均熙外文好,自己的译著颇丰。文汇出版社的翻译著作,从选题到审读都由他负责。当年有一个重点译著选题,均熙把译稿与原著进行对照,马上发现差错连篇,判断译者水平甚差,作退稿处理,从而避免了一起重大的出版事故。均熙曾经告诉我,算命先生说他“一生都有贵人相助”,他把我看作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伯乐。其实我想,人生在世,总要自己有点真才实学,否则别人想帮也帮不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德才兼备,就到处受人欢迎,就不愁没有路走。
在均熙先生的大作出版之际,祝他身体早日康复,著作有知音。
(本文为《文均熙文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