窨井盖伤人事件时有发生,马路井盖成了“马路陷阱”,居民投诉频繁,这其中处置推诿扯皮、不及时是老百姓投诉的主要问题。长宁区建交委将窨井盖管理工作纳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项目,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托底保障机制上下功夫,优化升级窨井盖管理。
据统计,目前长宁区仅市政窨井就有13502个,如何在38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第一时间发现井盖破损、缺失?经过摸索实践,区建交委形成了“自我巡查、部门协助、公众参与”的发现机制。区建交委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城市主干道每日巡查一次,非主干道每三天巡查一次。同时还将道路井盖纳入网格化管理巡查项目,充分发挥公安交警力量,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井盖的能力。此外,充分共享962347、12345等市民热线信息,将市民投诉作为发现机制的重要部分。
在长宁区的市政道路巡视车上,长期备有井盖设施,一旦在巡查过程中发现井盖有缺失或破损情况,市政养护人员会应急处置。对不需要工程改造的市政井盖缺失、破损问题,在第一时间修复,做到2小时内处置完毕;对需要工程改造的井盖问题,先做好安全措施,确保行人安全,并在3天内完成井盖修复。
相似的井盖却有着不同的“主人”,市政井盖由区建交委负责管理,电力井盖、通信井盖、燃气井盖,则是由电力公司、通信公司、燃气公司管理。针对不在权属范围内的问题井盖甚至是无主井盖,区建交委建立了井盖托底保障机制,确保在第一时间完成修复。如果发生问题的井盖能够第一时间被辨认出具体归属管理的单位,区建委联系权属管理单位修复,并做好修复情况的跟踪督查工作。
小窨井大责任,长宁区建交委还注重加强日常养护。为了减少问题窨井的发生率,该区及时收集分析各类投诉、巡查数据,梳理出井盖反复损坏的地点与频次,针对反复损坏的窨井,加强日常养护,消除安全隐患。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