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增加排片量
实际上,改档往往是被动的选择。毕竟,没有一家片方愿意在宣传营销上重复耗费资金和精力。以《反贪风暴》为例,该片原定今年4月上映,后改至6月13日,之后再改到10月3日,随后突然提前到8月16日,映前宣传周期也骤然缩短到一周。该片出品方、安乐影片公司方面表示,这是为了避开强手如林的“十一档”,给影片增加排片空间。相比之下,今年7月《大宅男》的撤片更令人诧异。该片同期对手过多,首日排片不足5%,严重低于出品方的预期。为此,影片在上映一天后紧急撤档。
对于影片的改档,《反贪风暴》相关负责人的说法颇具代表性:“这都是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的选择。改档是会增加宣发成本,但争取到好的排片量才是最重要的。”《大宅男》发行方博纳总裁于冬爆料称,“只能无奈撤片,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档期再次上映”,是因为有些同行为了抢夺场次,用大量“返点”(给影院利润提成)来获取更多排片造成的。
定档 “大鱼”决定“小鱼”
一部影片是如何定档期的呢?曾经参与过多部影片营销的Coco向记者介绍,国内影片档期的确定,基本就是几条“大鱼”决定“小鱼”的生存空间。“大鱼”包括进口分账大片,以及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姜文等导演的影片。“大鱼”档期确定后,“小鱼”才能在夹缝中站好自己的位置。
据悉,目前进口分账大片确定档期最多提前一个多月,有的甚至不到一个月。一部好莱坞分账大片具体上映日期,一般由中影进出口公司、中影和华夏发行公司、电影放映发行协会等几个机构协调决定,而且要考虑到保护国产片等因素,涉及引进、看片、审查、翻译、素材准备等环节,档期确定确实比较晚。对此,资深院线人士高军表示,中小成本影片的定档一定要和院线进行紧密沟通,因为院线有很多很多片方不太了解的第一手资料。
改变 完善档期机制
上月刚刚发布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表明,2013年中国各类电影生产总量达824部。如今电影市场的档期非常密集,在档期规划上确实很难判断。有业内人士呼吁,国内几大民营影视公司应该早日建立起档期协调机制,协调进口片和国产片的上片档期。一旦影片过审拿到上映许可证,就报备给发行放映协会,由协会统一协调安排、互相商议。一旦有大片选定一个档期,可以让中小成本影片提前避让。
本报记者 张艺 实习生 陈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