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辑录历代印章作品的图谱专著,精致的印谱可供学者与印人研究、鉴赏和临摹。但印谱拓制成帙,又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对印泥、纸张等有极高的材料标准,对钤印、拓款、装订等工艺技巧也要求甚严。在清代中期弥满着浙派印风的杭州,就出现了一位钤拓制谱的神手——毛庚。
毛庚(?-1861),原名雍,字西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书法,擅长鉴别古代书画,间作墨笔花卉,刻印宗法浙派,又好星相术、赋诗、弈棋,可谓博学多能。毛庚性格内向稳重又耿直,嗜印好谱,其亲自手拓的精美印谱,最得魏锡曾的赏识,称:“君能事虽多,终以印印为第一。”当太平军与清兵在江浙一带鏖战时,他虽四处避难,但谱不离身,且行且赏,置安危于度外。咸丰十年(1860)仲冬,魏锡曾寓居绍兴,毛庚从诸暨来造访,饭毕取出其精心钤拓的《西泠六家印谱》,二人评玩良久。未几富阳被太平军攻陷,毛庚携眷避走故里,筹办团练。越年岁末,太平军再次攻克杭州,毛庚在战乱中不幸丧生。
自嘉庆年始,杭州本土雅好印章的文士开始关注、收集浙派诸子的印章,最早有何元锡、何澍父子集辑的《西泠四家印谱》。之后毛庚、魏锡曾和大兴傅栻均有《西泠六家印谱》面世。至光绪十一年(1885),著名藏书家丁丙在汇辑的《西泠四家印谱》之后,附存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和钱松的作品,实际上推出了西泠八家的座次。光绪三十年(1904),丁丙的侄孙丁辅之又辑成《西泠八家印选》,钤拓精良,西泠八家之名被印学界广泛接受。遗憾的是毛庚之谱因兵燹之祸,后人无缘一睹其风采,但他精湛的钤印和拓款技术,被魏锡曾详细记录在《题增补毛西堂手辑西泠六家印谱》一文中,对后人印谱制作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毛庚钤印前需“息心危坐,审视数四”,待气定神闲,仔细观察了印章的风格特征后方才下手。他不仅蘸印泥均匀周到,钤盖用力轻重适宜,揭印前还将印章粘着印谱纸一同翻转过来审视其匀落程度,对一些年代久远或使用过频,印面不太平整的旧印,于印泥未到之处用指甲在纸背面作少许摩砑,使印蜕清晰完美。如稍不称意便再三钤盖,有时钤一印甚至达三四十纸之多,废弃之纸堆积如山。至于拓款,则参用画家的渲染法,墨色雅致,极为细腻。毛庚追求完美,几近苛刻,他将这些百里挑一,毫厘不爽,真实反映前贤艺术风神面貌的谱纸装订成册,珍若拱璧,被时人羡称为“毛谱”。就连好友朱芑孙欲以二百两银这一不菲的价格来购求其印谱时,也被他谢绝,而深谙印学的魏锡曾却能获其赠本,可见毛庚在面临专业范围内人事时,也毫不含糊地流露出宝剑赠烈士的性格。可惜这些伴随毛庚,被视如生命的印谱,在战火中化作一缕云烟。当魏锡曾手抚毛氏遗馈的谱录,回忆二人“当日奔驰搜访之瘁,过从赏析之乐”时,满是一腔物是人非的悲怆。
明代至清代中期的印谱皆不拓边款,印谱印下拓款或前印后款的标准格式,是在嘉庆年间集辑西泠诸家印谱后才被确立,并衍传至今,它极大地丰富了印谱之美,且对考证、鉴定、史料、故实皆具重要的学术价值。
毛庚之谱拓制精妙,硃墨相映。他虽非新样式之首创者,但他高超的钤拓技术,对提升印谱的品质,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与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