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可识70%假货
近日,记者走访了一家奢侈品初级鉴定的培训班,负责招生的董老师称,培训班是“国内第一个正规的奢侈品鉴定方面的培训班”。据了解,该课程学费为32800元,8月19日开始授课,8月29日课程结束,整个课程持续10天。
为该课程授课的教师之一李老师向记者介绍,课程中既有理论学习的部分,也有实际操作的部分。“理论课介绍品牌历史知识、文化沿袭和品牌系列包款辨识及制作工艺,实际操作课程针对不同品牌的包介绍不同的鉴定知识,除了鉴定真伪外,还有估价的部分。”李老师介绍说,此次开课的十天课程是初级班。理论课是第一步,了解品牌背后的文化、历史和包款的价格。实践课是第二步,学员可识别市面上70%或以上的假货。
李老师告诉记者,课程结束后会有理论与实际操作考试,通过考试可以获得结业证书,但没有相关资格认证。“目前中国没有权威机构可以出具这样的证书,参加这个课程主要是积累一些奢侈品鉴定中的初级知识。”李老师也指出,也有学员从短期培训班毕业后就又去开课赚钱,这“无异于给鉴定行业添乱。”
实际操作课程中,老师会带领学生了解品牌的制作工艺,并通过高倍放大镜、紫外线等多种手段观察包款细节。记者在现场了解到,课程教具包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提供的。“我会带来一些包,学生们也会带来自己的包,奢侈品鉴定是一个门槛很高又需要海量收集的工作,需要大家协力完成。”李老师介绍说。
李老师要求学员“三不问”,即不问价格、不问来路、不问鉴定者身份。“这三个重要背景很容易误导鉴定师的判断,我们希望学生从大量品牌背景知识以及系列包款产品工艺细节判断真伪。”
学员背景大多相关
董老师介绍说,为保证教学质量,鉴定培训班每次不超过10人。因报名者众多背景不一,老师会进行面试。“首先是排除假货商,然后还要判断学员家庭背景。如果不是希望从事奢侈品行业,或者没有能力长期研究奢侈品,我们会劝其不要报名。”据悉,一位家底殷实的女大学生也被劝退。“我们希望招到一些愿意在这个行业内踏实研究的人。”董老师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参与此次课程的学员主要分为三类:奢侈品二手店工作人员,奢侈品保养售后服务人员,以及奢侈品平台的工作人员。而这三类学员报名目的不同:二手店工作人员希望在培训后增加专业鉴包能力,避免收购假货;奢侈品保养人员则希望通过培训针对不同包款制订保养策略;奢侈品平台工作人员则希望积累品牌知识,宣传并维护买卖渠道。而明说希望从事奢侈品鉴定工作的并不多见。
行业规范仍是难题
奢侈品鉴定这一职业几乎是亚洲特色,其原因是日本起步较早的二手贸易市场、中国的山寨产业链和日渐兴起的二手奢侈品买卖。
在没有统一奢侈品鉴定行业标准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权威认证的部门近于零。在赝品与真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比拼中,普通消费者基本丧失了鉴别能力。一方面,消费者很需要鉴定常识,而这样的常识,品牌没有提供义务,大规模的普及也会让造假商有更多仿真信息。另一方面,一旦消费者与商家产生纠纷,却没有权威的第三方鉴定平台,很难维权。奢侈品鉴定培训需求正在增长,但如果一直缺乏行业或国家标准,行业的规范将成为难题。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