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多管齐下,坚持用药‘守原则’、住院‘做减法’、床位‘打通铺’的结果。”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强调说,在目前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平衡和稀缺的情况下,临床管理的一切措施,都应该瞄准如何真正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用药“守原则”
抗菌药物严控比例
据申康的统计数据,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患者人均每次医药费2314元,药占比仅有14.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全科抗菌药物占比不到1%,低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上海市平均水平。被业内人士认为最难管理的I类切口手术病人,这个科室的预防使用抗生素比例,也基本控制在小于2%,远低于全国同类科室的平均水平。
邵志敏介绍,在临床中,各类药物的使用均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科室积极推进临床路径和病种质量控制管理。通常情况下,手术前后患者只需补充葡萄糖以及生理盐水等。类似胸腺肽等提高免疫力的制剂几乎不在病区滥用。“我们要做的,只是积极推进临床路径和病种质量控制管理,严格考核及奖惩。守原则的目的,是要让医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规范的,将医疗行为置于制度的框架下。”
住院“做减法”
术后一周就能出院
在处理供不应求的乳腺外科床位资源时,邵志敏团队的做法不是一味地增加床位数,而是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前提下,减少患者住院天数,让床位有效“转起来”。去年10月起,乳腺外科对围手术期护理做了流程再造,专门为带着引流管出院的患者开设了换药和拆线门诊,并设有全天候紧急情况处置的绿色通道,病人围手术期住院时间比之前缩短了2天至4天,基本实现了大部分患者都能在术后一周顺利出院。
床位“打通铺”
患者少等1至3天
出奇制胜的另一招,是对乳腺外科床位实行“打通铺”的办法。科室3个楼面中的171个床位分由10位主诊大夫掌管,但各主诊大夫手中的床位热门程度事实上是“冷热不均”的。如今,主诊大夫们打破了“固守一方”的局面,即当自己床位满员时,他(她)能借用其他主诊大夫的“空置床位”;而当他(她)的床位有空闲时,其他大夫也能将自己的病人“挂”到他的床下。
“让床位良性地‘流动起来’,目的就是让患者等候入院的时间大幅度压缩,这种做法自推行以来,一线大牌专家的床位等候时间相比过去,平均缩短1至3天。”邵主任觉得“良性流动”起到了预想的目标。
据了解,从今年7月开始,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又在其中一个病区腾出10张床,试行起了“公共床位”制度。这种做法类似于过去自费外地病人的“虚拟床位”,公共床位针对的对象,首先是上海的医保患者,其次是已经确诊的乳腺癌患者。患者在住院前,可以在享受住院医保的待遇下,完成术前所有检查项目,大多数患者在入病床后的第二天便能接受手术。另外,许多较简单的手术和部分局部治疗手术,则被放到门诊去做,目前日间手术率占所有手术量的50%,为紧张的病区床位资源腾出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