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象棋界德高望重的贾友福老师原是一位中学数学教师。贾老师说:我学棋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会作为职业的,只是玩玩的。1951年,15岁的贾友福请大名手何顺安(也是胡荣华的老师)每周六下午来浦东自己家里辅导棋艺。每个星期天上午,则赶到浦西市中心的“棋坛少林寺”——凌云阁,请高手下指导棋。
1952年,市文化局在浦东地区和宝山区建起了四个文化馆。中学生贾友福成了洋泾镇文化馆的“义工”,他每周组织活动,不仅自己亲自参加比赛,还利用人脉关系,邀请市区诸名手来洋泾表演。
因为贾友福在区里的象棋赛中成绩突出,1957年起他代表本区参加市比赛。如果按照这样的轨迹走下去,贾友福也许会成为一位出色的棋手。但是1959年,贾友福被领导安排做“差班”的班主任,工作繁重,费心费神。打那之后,贾友福再也没有参加比赛,但是组织象棋活动,他依然责无旁贷。
“文革”风暴袭来,象棋被列入“四旧”,棋坛一度万马齐喑。贾友福在浦东的家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成了浦东乃至上海象棋活动的“小据点”。市区和周边的棋友每天都来贾家下棋,市队的高手胡荣华、何顺安、徐天利等也是贾家的座上客。有一回胡荣华与七位爱好者下了一个“盲目车轮战”,这是胡荣华“盲棋”神功的“首秀”。隔了一周,何顺安去洋泾听说后感觉难以置信,回上海向胡荣华求证。胡荣华笑着跟老师说:“吾跟侬横东道哪能?一碗阳春面好吗?”何顺安这才相信。
高手来洋泾做客,贾友福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当时他的月工资是五十几块,尽管那时物价很低,但一桌饭菜总要二三十块。他的慷慨、真情,使他交到了很多真朋友。90年代,在贾友福的努力下,浦东逐渐成为上海象棋界的重镇。1995年起,创办当时国内奖金最高的“广洋杯”全国象棋大棋圣战。1999年,第六届世界象棋锦标赛在浦东举办,贾友福担任大赛副裁判长,知道内情的人明白,他几乎就是这次大赛的“总管”。
浦东象棋协会于1995年成立。此后,浦东队参加全国象棋团体、个人赛事。2002年在全国团体赛中,这支业余队获得全国第五名,创造建队以来的最佳成绩,也因此获得了2003年首届全国象棋甲级联赛的“入场券”。贾友福是浦东象棋队的“教父”,年事已高的他,不惮旅途艰辛,带队奔波。棋队的军功章,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浦东地区大大小小的象棋赛事、活动,都离不开贾友福的策划、组织。1996年在张杨路上举办过一次千对棋手群英会,两千名棋手统一着装,同时比赛;2001年在淮海公园又举办了一次老少乐象棋赛,由500位老年棋手对战500位少年棋手,这项具有创意的比赛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兴趣;2010年“花木广洋杯”象棋世博行在移动通讯馆举行。这些活动的张罗者之一是贾友福。
去年,这位“老法师”又策划了一个完全面向“草根”的“周周乐”大家都来赛,贾友福和他的精干的团队差不多一年的每个周六都在为这个棋迷自己的比赛而忙忙碌碌。
3月初,“友情深,福寿增”第四届“同峰杯”象棋大赛在浦东进行,在杯名前加了嵌入“友福”在内的六个字,是贾友福的小伙伴们向老前辈“从艺六十年”表达的敬意。贾友福在比赛开幕式的致辞中说:象棋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和友谊,因此只要身体许可,他还会在棋海中继续遨游。
贾友福说到做到,前不久结束的“周浦杯”江浙皖沪三省一市象棋邀请赛,他担任组委会副主任兼裁判长,组织、竞赛全程掌控。胡荣华原已定好了去美国探亲的日期,为了出席开幕式、给老友“点赞”,胡司令推迟了行程。两天的赛程很是密集,运动员、工作人员都不免打哈欠,将近八十的贾友福依然精神抖擞,除了盯着眼前的比赛,还在跟助手商量起下一个双休日将举办的草根比赛。真不知他有什么抗疲劳的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