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一位设计师研发了一把形状特殊的雨伞,打开后,伞面从伞冠开始往下包成210度的圆弧,可固定在肩上,适合抱孩子或是两手提东西的人使用。另一位荷兰设计师研发了一款气体动力学雨伞,在风雨交加时,持伞人手上的伞能自动调节到最佳位置,能确保伞面在100公里/小时的风速下也不会被“吹翻天”。新西兰的雨伞设计者则对伞面形状作了较大改造:将固定伞骨的尖角改成钝角,避免平时以及风雨大作时伞骨刺坏面料,甚至刺到人的眼睛。
在我国,传说伞是鲁班的妻子发明的,这种说法连英国人也认同。不过几千年来,伞的功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挡雨和遮阳。
法国作家大仲马曾在国外一家餐馆吃饭,他喜欢吃蘑菇,但那里的人不懂法文,没法知道他想点什么菜。大仲马灵机一动,用笔在白纸上画了一个蘑菇,交给侍应生。侍应生笑着点点头,很快给他拿来一把伞。有人怪大仲马绘画水平太低,但也有人说该城的雨水较多,向餐馆借伞是常有的事,也难怪侍应生动不动就想到伞。
英语中“伞”叫umbrella,由拉丁文umbra(掩护,荫庇)演变而来。所以伞就是人类的庇护者,它们被当作女性的装饰品和英国绅士的陪伴者,在这一前提下,伞就不知不觉地有了一些衍生功能。滑铁卢之战的胜利者,英国陆军元帅威灵顿有一把蜡染亚麻布雨伞,伞柄里暗藏着一把剑,无论从哪方面理解,这把伞就是他的庇护者。如果说几千年来伞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技术的改进(如发明自动伞、缩折伞、减轻伞骨的重量及加强伞面的牢度等)和伞柄的变化。伞柄的用材很广,可以是镀金和镀银的材料,可用皮料、动物角、象牙、玳瑁壳、竹管、贵重木料等制成。伞柄的制作不仅可赋予伞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可结合各种辅助用途,比如拧开伞柄,里面是一个手电筒、一支笔、一只小闹钟、一个装药的瓶子、一个指南针、一个望远镜……
欧洲伞业繁荣的时期,名牌伞曾经是人们当作礼物的第三选择(第一是手表,第二为首饰),多在生日、母亲节、圣诞节、复活节、圣灵降临节赠送。今天,雨伞的最时髦衍生功能大概是作为“广告伞”,作为广告载体和联络客户感情的“企业礼物”,因为伞面是再好不过的的广告平台了。
笔者曾多次听见拿到外国公司送的广告伞的客户夸奖说:“看人家做的伞多好啊。”必须承认,我们市场上充斥着不少劣质伞。如果我告诉你,2007年,全德国人共买了2500万把伞,其中98%是从中国进口的,你手里拿着的礼品伞很有可能是“中国制造”的,你一定会发出另一种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