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的北面有家点心店。每天早上,买包子的人排起长队。他们大多为上班族,边看手表边嚷嚷,希望店里添加卖包子的人手。但即使店堂里不忙,这儿也永远只有一名店员在应付。
小区的南面有爿糕饼店。刚开业时现做现卖桃酥,顾客排起了队,做桃酥的不慌不忙,慢条斯理,恰到好处地维持着供不应求的局面。当人们对桃酥的兴趣渐渐寡淡,小店在某一天忽然改营起了香酥板栗饼,依照老办法又营造了排队的风景。板栗饼的人气,伴随着幽幽香气弥漫了整条街。
用排队招徕顾客,是店家的聪明,属于“饥饿销售法”的变种。虽说不够厚道,但是在商言商,也不便多加指责的。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种非排不可的队,并不是店家的“花招”,而是网点布局不平衡所致。拿我家附近的邮局来说,平时去取稿费、订阅报刊什么的,基本上都得排队。有的时候排队人多,我就情愿多走点路,到较远的另一家邮局门市部去。那一家店堂宽敞明亮,设施条件明显要好得多,却常常顾客冷清,多数服务柜台闲着,柜员悠然聊着天。生活当中总会有一些不完美不如意之处,但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民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像这类服务和供应网点的布局,正在日益平衡起来,排队现象变得越来越少。
不过,这人也真奇怪,排队少了,活得舒服了,有时却又怀念起过去常常排队的日子来。
在我的记忆当中,最遥远的排队,是儿时过年前,排队购买年货。为了让上班的父母多睡会儿觉,半夜里,我与姐姐、弟弟被闹钟叫醒,蹑手蹑脚出了家门,在昏黄的路灯光下来到菜市场,到选好的摊位前排队占位子。所谓占位子,就是要买的东西多,队排不过来时,人们按照先来后到,在摊位前的地上按序摆上竹篮或砖块等,以此代表排队。小小的年岁,在冷风里佝头缩颈地熬到天亮,提防着被别人插队或移走占位的东西,可我们的心里很快活,因为排队能买到鱼啊肉啊的好东西吃,睡眼惺忪里,提前沉浸在香喷喷甜丝丝的年味中。
跟年味有着紧密联系的,还有当年排队买火车票。自从上山下乡后,在外地辗转生活了20余年。那些年月里,回沪过年要坐火车,一票难求使我与排队结下了缘。年前年后都得去排队,一样的排队,却是不一样的心情。隆隆列车有情也无情,承载了多少人生的离合悲欢。如今,年前年后排队买车船票的身影,已经变成了离乡背井的外来打工者。一样的排队,不一样的人群,折射出多少人世的沧桑!
然而,生活与快乐总是相依相伴,排队的感觉,也不总是那么沉重的。忘不了陈村描绘“文革”后社会生活的一篇佳作,他写排队买书,一句“望穿秋水的约会”,诗一样的语言,道尽了国人冲出文化禁锢时的欣喜之情!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外的排队,是国人争睹世界之渴望的爆发,其队伍之多,其有序与壮观,堪称千古一绝、世界奇观,令每个亲历过的人,永世难忘!但要说见过的最长的排队,还是在今年的中秋节前夕。那天,去中福会展馆看朋友的画展,出了地铁站来到福州路上,在杏花楼的对面我惊呆了:只见凭票取月饼的两支队伍,沿着梧桐树下的上街沿,各自朝着东、西方向连绵延伸,一直到交叉路口拐了弯,不知何处是尽头。在这道异常壮观的都市风景里,成千上万个人脚步不停,兴冲冲喜洋洋涌向百年老店,去捧一怀佳节快乐的香甜,邀一份中秋团圆的吉祥!
哦,排队,掺杂着生活的多样滋味,爱你恨你却总是离不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