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理财,亳不夸张地说要追溯到40年前,那时生活水平低工资也低,每月从牙缝里省下几个小钱就到银行存活期,或买2元一张的贴花储蓄,一年到期也能有24元的“大钱”。再后来每月省下的小钱,加点活期卡里的贴补,我开始存1年的定期,争取每月存100元。等下年度,每月就有一笔存款加小小的利息。后来,国家开始发行国债,那时叫国库券,国库券利率比银行利率高多了,但少人问津,于是额度摊派到单位,我们工厂为完成国债任务对购买国库券的职工按购买金额的比例进行奖励,当大家犹豫不决时,我根据自己的“财力”积极购买,那会儿真是“名利双收”了。
股票市场开放后,我属于“保守型”,错过了第一桶金。后来在同事的怂恿下我尝试购买了100股“银鸽投资”,胆战心惊地过了几天,一涨,赶紧抛。“股市有风险”的弦,我绷得很紧。为了保险地赚钱,我拿出部分存款打新股,那时运气真好,钱只够买两个号,偏偏有一个号就中了。新股一上市就赚个万儿八千的,那年,我陆续中了10次新股,头脑也开始发热,股票的数量、种类不断上涨,股市冲上6000点时,我的国库券也提前赎回,全投进股票和基金市场。随着股市热的降温,熊市的到来,股票、基金一跌再跌,跌了盼涨,舍不得割肉,变成了“只买不卖”,资金几乎腰斩。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对此我有切身体会。步入老年,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我又回到保守型的理财道路。平时有积余通过银行买点货币基金,积小为大,攒到一定金额,赎回购买电子式国债,电子国债每年都有利息进账,能有点小钱活络。理财的终点又回到40年前起点时的方式。另外我又办了张银行信用卡,平时有消费尽量刷卡,同时与退休工资卡绑定,利用时间差赚点小钱,做不操心的傻瓜理财。